方培茵、胡山源的定海之行与义桥小学的创建
1946年秋,方培茵、胡山源的定海之行是创建义桥小学的渊源。
抗战刚结束,当时的定海经济低迷,百废待兴,胡山源夫妇在定海看见儿童艰难的生活状况,感到心酸,由此而产生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与胡山源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在《舟山文艺》的文章《回忆定海之行》中对定海乡村生活、乡情乡谊的温馨回忆不一样,他20世纪40年代写的《定海零拾》则充满了对民生贫穷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定海儿童的贫困失学现象的关注。胡山源的文章,语言朴实,毫不做作,细致入微。
《定海零拾》一文发表于1947年的《旅行杂志》第一期。文中介绍夫妇俩遇到乞讨的小孩,“早上在道头上岸后,我们不叫车子,随便走着。两个小叫化(花),紧跟不舍,说出了许多天真可笑的求乞话。他们看看我没有希望,便转而盯牢我妻,说:‘师娘,是介勒,……’反复之不已,口气极为亲热。但我虽然同情他们,却不赞成他们的恶习惯……”在《定海零拾》中还提到一个小女孩,“热闹的市街走完时,走到了一座桥,桥下的水很清。桥上有一女孩,大约七八岁光景,穿着破旧的衣服,呆呆地立在那里观看往来行人。面目倒还清秀。奇怪,她竟满唇涂了口红,不见得是什么来路货吧?然而其嫣然的颜色,倒像道地的美国货所造成的。这样的城市里,在这样的女孩嘴唇上,竟涂有口红,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景象或意义呢?我说不出,我妻也说不出”。贫困儿童的乞讨、失学,是胡山源夫妇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想着如何帮助失学的贫困儿童,不是给他们几个铜钱,而应该在教育上做点事情,帮助学龄儿童多多走进学校,以开启智慧。
在义桥的舅舅家,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教育想法。胡山源在《回忆定海之行》中回忆说:“在舅家,看见了不少学龄儿童,都没有上学。据说,要上学就要走到城里去。我和培茵,本来在上海办了一个中小学,免费额占四分之一,就是希望学龄儿童多多进学校。”方培茵在《舟山,我的家乡》中则回忆说:“那时的义桥,几十里方圆地方都没有识字的人,我想为故乡办一所学校,以开故乡的茅塞。”除此之外,他们办这个学校也想以此善行作为纪念培茵父母的一种方式。
原先胡山源夫妇设想,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造三间平屋办学,交给其舅父,由当地人家自己设法管理。后来得到定海名士吴兴馀的帮助,学校的办学规模就大多了。吴兴馀是定海商界名人,是新中国成立前舟山火轮公司、电话局的股东,舟山电灯公司的经理,“丰泰隆”商号的掌门人。吴先生是个“文痴”,善书法,好收藏,又酷爱昆曲,是上海昆曲界著名的票友与客串演员,与文坛大家、书画界之名宿、曲坛名角交往甚密,由于爱好昆曲而与胡山源夫妇交谊甚深,因此当他得知胡山源夫妇要兴办公益性小学时,便鼎力支持。正好吴兴馀家在今城北水库的北侧有一处田产,便慷慨捐地作为建校地基。到了上海,办学善举又被定海籍人士胡亚筠获悉,得到胡亚筠的支持,胡亚筠托吴兴馀协随办理,于是就造了前面四大间、后面两大间的房子,添置了课桌等用具,办起了一所在当时来说还算像样的义桥小学。嗣后吴兴馀还每年解囊相助,竭力为学校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