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了李哲浚家族亲人的身世
关于李哲浚、李拙子等人许多历史记载需要结合家谱人物的身世信息进行考证确认,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家谱里回避了很多历史内容,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斟酌参考。
李哲浚在南海巡弋宣示主权的过程中,是以“广东候补道”的官职身份履行职责。这一官职是通过捐官得来。《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关于李哲浚的记载如下:
李哲浚,现年二十九岁,系浙江定海厅人。由附贡生于光绪二十二年报捐主事,箴分户部。是年报捐花翎五品衔。二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在顺直赈局报捐道员,双月选用。二十九年,在山东赈局报捐,分发指省广东试用,四月十二日呈请离署。本月十七日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
由此可见,李哲浚像很多清朝官员(如盛宣怀、端方,甚至定海三总兵之一的王锡朋等)一样是通过“捐官”获得晋升。清朝晚期,国库告乏,有时候是出于赈灾需要,官职买卖成风,捐纳得官的候补道员大多数都是虚衔,像李哲浚这样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到宣统元年(1909)一直担任候补道的很少见,而且其中有两年多时间李哲浚曾经“丁忧”回籍。
丁忧,是古代官员必须遵守的一项行为守则,凡遇到父母丧事,在职官员必须停职回籍守制,一般为二十七个月。丁忧官员,按例一律停俸,养廉银等收入也一并取消。候补官员丁忧以后往往从此别离官场,很难继续回任就职。而这个李哲浚就不一样。
晚清历史档案中,有一份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布政使胡湘林署按察使袭心湛丁忧候补道李哲浚造送各项工程支用银两清册》,是关于李哲浚司职筹建广东军队营房的记载,其标题显示“丁忧候补道李哲浚”,那么当时李哲浚“丁忧”,家谱里有无显示?据这本《雅川李氏大房家乘》记载,李哲浚的母亲马氏卒于“光绪乙巳年八月”,即1905年,丁忧期一般为两年多,到1907年底,正好两年多。丁忧期满,李哲浚得以回广东继续任职候补道,能长期任职候补道,到最后正式就任“江宁劝业道”这个省级地方官员,这也足以证实其能力,正如两广总督张人骏对他所评价的“办事干练”“该员器识明通、才猷卓越、熟悉商务、晓畅民情,一切实业事宜讲求有素,理财尤其所长”。而李哲浚母亲马氏,是马瀛的姑母,以此也确认马瀛和李哲浚有表兄弟关系。
一本小小的家谱,其信息量毕竟有限。笔者抛出此文,旨在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朋友关注舟山地方文献基础工程,关注舟山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应用,挖掘更多的文史信息,为舟山海洋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开辟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