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国立暨南大学的一个爱国热血女青年

二、她是国立暨南大学的一个爱国热血女青年

沈纪云曾就读于上海民立女中,即今上海市第十中学。这是一所创办于1906年的上海名校,创始人为爱国民主人士苏本喦及其姊妹,他们为谋求女性、女权之解放创办女学。这是一所倡导“民主爱国,服务社会”,以“兴国利民”为宗旨的新式学校,社会声誉斐然。学校崇尚体育,在体艺、劳作等学科上颇具特长。中学时期的沈纪云体育成绩很好,尤其擅长跳高项目,还代表学校参加过上海市的中学生运动会。20世纪30年代,民立女中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地下党活动频繁,她们以社会为课堂,积极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沈纪云走上革命道路与她在中学母校所接受的革命思想熏陶有关。

1935年8月,高中毕业的沈纪云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而后来与她结为伉俪的卢维权,也是当年考入暨南大学理学院。当时的《申报》曾刊登《国立暨南大学第一次招生复试录取新生揭晓》的新生录取简讯,他俩的名字都赫然见报,也真是有缘啊。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校名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学校办学以招收世界各地的华侨子弟为特色,卢维权就是南洋归国华侨子弟。

20世纪30年代,抗日风云席卷神州大地。沈纪云,这位刚刚就读暨南大学的大一新生,就参加了上海市爱国学生请愿活动,那是为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而举行。

1935年12月20日,是上海全市大中学生约定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的日子。19日下午3时,暨南大学校园突然铃声大作,同学们紧急集合,由学生会的某些人出面,动员出发游行。原来这是上海当局的阴谋,他们欲擒故纵,想把学生提前拖垮,以防大学生集中到市府请愿。沈纪云等热血青年,未能识破敌人的阴谋,随着假传命令的人出发,从上海西北郊的真如地区沿着僻静的郊野路前往交通大学,到交通大学已经是深夜,四周黑沉沉,根本不见游行的交大学生。然后再折回暨南大学,走来走去全是郊野,经过这一番折腾,同学们才感觉是上当。当局以为这么一消磨,学生的体力和意志肯定垮下去了。但是沈纪云这些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们连夜前往复旦大学。凌晨四时,到达复旦校园,受到复旦学生的热情慰问。奔波了10多个小时的暨南学生稍事休息,又恢复了精神。沈纪云等人加入各校游行行列,向市府进发……大冬天的早上,沈纪云,这位饥寒交迫的女大学生和一群热血青年,为了表达抗日救亡的意志,在上海市府大楼前席地静坐,呼着抗日救国的口号。警察前来施放浓烟,妄想驱离大学生,同学们眼睛都睁不开,但群情更加激昂,口号声音更加响亮……最终市长吴铁城出面接见学生代表,表示接受同学的抗日要求。大学生的抗日请愿似乎得到了满足。

不久,沈纪云又参加了上海大学生赴南京请愿活动。为了扩大“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把抗日救亡运动引向高潮,复旦、暨南、交通、同济等沪上各大院校学生约定12月24日乘火车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是日,沈纪云等40多个暨南大学进步青年,化整为零,步行前往上海北站,一路上诳过宪兵的盘问,抵达上海北站。各校大学生们纷纷登上车厢,抢占了火车头,来自交通大学的理工男竟然开动了火车,沈纪云等暨南的女大学生轮流担任纠察,维持秩序,还要给火车加煤……列车速度极慢,国民党反动派处处阻挠。同学们大多没有带干粮,幸亏后来几个小站有许多群众自发送来面包等慰劳食品,但没有水喝,于是男生们就跳下车,从路沟里捧来雪水,雪水掺和着黄泥,同学们口渴得厉害,根本不计较这些,一饮而尽。这一群平常娇生惯养的女大学生,没有眼泪,没有哭泣,她们在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经受了考验。

满载请愿大学生的火车停停开开,整整开了五昼夜,才开到无锡。赴京请愿活动,最终由于反动当局拆卸了前方的铁轨而宣告停止。同学们被迫从无锡返回上海。但这次请愿活动,在上海、江苏等地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这也教育了同学们,必须加强各界团结,抗日救亡宣传要依靠集体力量,有组织、有纪律,才能形成战斗力。沈纪云这一群年轻女大学生,她们的抗日救亡思想也在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

1936年1月,暨南救国会成立了,沈纪云是第一批成员。她们的主要活动是办壁报、出刊物,唤起更多同学、同胞的觉醒。

1936年冬天,沈纪云和暨南同学一起,又发起了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劝募寒衣的运动。“一日一枚劝募寒衣”的活动得到校方的支持,她们几个女同学每天轮流到校长室、教务长室、各个教授处收取一枚铜板。到了寒假,她们把募集起来的钱全部用来购买做棉衣的材料,一针一线,把一件件寒衣缝制起来。这些棉衣后来都集中送到东北的抗日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