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与上海幼幼教养院

2.董浩云与上海幼幼教养院

《申报》所刊登的董浩云等捐款数额仅仅是董浩云众多慈善捐款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董浩云曾多次向慈善机构捐款,为解决难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大量资金。当时的董浩云认为“收容难民固然重要,但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教育是本,而孩子是未来国家的栋梁”(见李丽莎文《怀念重情、重友的董伯》,收录于《董浩云的世界》一书),董浩云建议由“上海工部局华员俱乐部”出面成立难童收容所。据董浩云好友李伯龙等人回忆,“原蚁社社员董浩云,原在天津航业界工作,那时离津委托‘工华’(即‘上海工部局华员俱乐部’),他认为我们‘工华’应为此出力,并资助一千元”。后得到上海慈善联合会负责人赵朴初等支持,共同举办难童的教育活动,学校招收首批9—15岁的难童约400人,董浩云不仅捐款办学,而且还负责难童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由“上海工部局华员俱乐部”出面成立的难童收容所,就是后来的上海幼幼教养院。“工华”难童收容所收容的难童,经过抚养教育,后来有不少参加了新四军,成为抗战中一大批优秀干部。

据许晚成所编的《上海慈善机关概况》(龙文书店1941年出版)介绍:“上海幼幼教养院,地址:开封路正修里九号;创办年月:民国二十七年。慈联会,及工部局华员总会合办工华收容所,民国二十九年七月改今名。目的:教养难童,学程等于完全小学。”理事长张文魁、陈选善;院长张菊生;主任潘达;其他重要人员有朱廉湘、赵朴初等共二十人。难童经核准入院,至四年级或六年级修业完毕,由院方介绍职业或升学。

据《申报》记载,董浩云曾经两次为上海幼幼教养院经手募集资金。

1941年9月22日的《申报》,刊登《上海幼幼教养院鸣谢募字第三号》:“本院近以物价高涨,影响经济支绌,爰举行征募捐款。……董浩云先生经募天津航业公司、通成公司、隆大厂、新昌盛行各五百元,泰昌栈、中通公司、恒昌祥号各三百元,俞钧孚先生一百元,发达工程公司三十元。”

据文中介绍,董浩云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来自天津航业公司、通成公司、中通公司等与董浩云关系密切的企业,总共募集资金达3300元。

抗战全面爆发后,董浩云回到上海,先是负责天津航业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业务,后被任命为通成公司(即金城银行投资兴办的通成货栈公司)运输部主任,并作为通成公司的代表,出任中通航运公司(即中通公司)的副总经理。

文中所说的俞钧孚,是上海三北轮埠公司职员,也是宁波籍人士。据《甬商办医:宁波帮与近代宁波慈善医院史料集》记载:民国二十七年,俞钧孚为镇海同义医院捐款。

1943年4月23日的《申报》刊登《上海幼幼教养院募字C第六号》,记载“董浩云经募,田迺尧一百元,鑫聚号、集美行各五百元”,此次募集资金1100元。

文中所说的“田迺尧”(亦写作“田乃尧”)也是董浩云的朋友,见诸相关回忆文章。据周培英在《我父亲与董浩云先生的友情》一文中回忆:“董浩云先生在天津航业公司上海分公司任职期间,曾与友人田乃尧先生等,合作组织轮船公司,租用洋商船只,经营海运业务。”顾联青在《义如鲍叔情同胞》中回忆:“云公在津功成身退回上海后,与中兴公司程余斋先生开办中通航运公司,地址即在江西路金城银行原址三楼通成公司内,为期甚短。”又云:“云公协助大沽口封港冰灾(1936年)后,不久即继叶总经理之后返沪,与田乃尧(闽籍木商东主)定居于法租界福履里路五号,先任中通轮船公司经理之职,与程余斋先生共同合作。通成公司乃金城银行副业,余斋则系中兴公司所隶属(以煤运为主),租轮乃悬挂巴拿马及意大利旗帜。”

董浩云在上海工作繁忙之际,牵挂慈善事业,担任募集号召人,积极争取所在企业的支持,带动亲朋好友为难童教育事业投入资金,充分反映出他对儿童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