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动上海滩的“王克明案”

二、惊动上海滩的“王克明案”

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王克明案”曾经影响很大,甚至惊动了中美两国的外交部门。该案由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一手处理,涉及洋务派与美商的利益之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量商品倾销到中国,机制棉制品以价廉物美而始终在进口商品中占据大头。在华外国资本家认为,在当地利用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生产棉制品,能够获得更多利润,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末,一直有外商谋求在上海开设棉纺厂,招募华商股份,但此举遭遇了中国手工纺织业者的反对。而当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也在上海设立机器织布局,并为上海机器织布局规定了“十年专利期”,不准其他华商和洋商再自行设立新纱厂,以维护洋务派所设企业的利益,这就直接扼杀了其他华商和外商的投资办厂梦想。

但是,美国人还是想打开缺口,妄想在广阔的棉纺织产业市场再分一杯羹。1882年9月,美商丰泰洋行经理哗地玛和祥生船厂经理格兰特一拍即合,筹划设立“丰祥织洋棉纱线公司”,资本定为30万两,由丰泰洋行买办王克明和祥生船厂买办俞少山负责招股,很快就收到10万两预付资金,只等购机开工。但这一华洋合作创办企业的举动立刻受到清政府的阻挠和李鸿章的反对。美国公使杨格代表美商利益,多次照会清朝的总理衙门,协商未果,但美商依旧不肯妥协。

晚清重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左宗棠多次书信往来商讨对策,处理美商哗地玛的违规设厂举动。当然,对于像哗地玛这样有一定背景的美商,他们是不敢轻举妄动的,那就采用“敲山震虎”之策,把矛头直接对准王克明,拿王克明开刀,来个杀鸡儆猴。左宗棠授权上海道台邵友濂,于1882年12月逮捕了王克明,借口王克明有“远年旧案”,给他的公开罪名是“济贼漏税”,说王克明曾接济过太平军,这样就把王克明拿下了。当然,左宗棠也不想把事情搞大,只要吓唬吓唬就成。左宗棠有信函致总理衙门云:“如王克明到案投审,可从轻了解,免其解审。美商销沮,令王克明赴道投审,但请免其羁押。据邵道禀复,遵办讯结完案,并且此后不敢再有违犯甘结完事。王克明之案既销,美商更感而生畏……”这一釜底抽薪的动作,让美商再也不敢蠢蠢欲动,已经入股的华商也纷纷退股。哗地玛一撤退,王克明也就自由了。

据当时的上海英文报纸《北华捷报》报道,王克明被释放之前,“曾被迫签字声明与纺纱公司无关,并声明放弃新闸左近的一片地基。这地基原来是打算为兴建纺纱厂之用的”。王克明的这一场投资最终宣告失败。这起轰动一时的“王克明案”,涉及美商与洋务派官僚资本之间的利益之争,惊动了美国公使、总理衙门,还有美国国务卿,俨然演变成一场外交纠纷,而王克明则仅仅是一枚棋子,作为这场利益之争的牺牲品,实际上起到了缓冲利益纠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