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以鲁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
胡以鲁(1888—1917),字仰曾,曾经是一个“学霸”,“当年遣留学,奏派仗浙抚。甄录列第一,文字争相诩”,他是以考试第一名的身份被浙江省官派赴日留学。游学日本期间,他一开始就读于日本大学,研习的是法科,获得法学士学位。后来又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语言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他拥有两个学位,学的东西也比人家多,所以后来的职业也是在法务和语言学之间。
1906年,国学大师章太炎赴日本,在留学生中开设《庄子》《楚辞》《说文》等国学讲座,胡以鲁和鲁迅、周作人、钱玄同、黄侃等一起成为章的弟子。胡以鲁学贯中西,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语言学时,接受了德国、丹麦等西方语言学家的熏陶和影响,同时又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学成回国后,先是在浙江高等学校任教务长,后到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担任主任教员。1914年,胡以鲁担任当时司法部的参事,又在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此后也在北京民国大学、北京师范学校等高校任职。
《国语学草创》
胡以鲁在语言学研究上颇有建树。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中国并结合汉语实际进行阐释的学者,具有深刻的开创意义。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以自己编写的《语言学讲义》和《国语学草创》作为教材,被公认为“是中国普通语言学诞生的一个标志”。特别是《国语学草创》,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普通语言学著作,1913年章太炎为之作序,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全书共分十篇,论述了语言的起源、发展,方言、共同语以及汉语在语言学上的地位等问题,对当时中国语言学界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章太炎评价这本书说:“本之心术,比之调律,综之词例,证之常言,精微毕输,黄中通理,其用心可谓周矣。”对于胡以鲁所做的开创性的工作,章太炎也极赞誉,所谓“治语学者所未有也”。(《国语学草创·章炳麟序》)这本书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语言文字学者沈步洲、杨树达、陈望道等在此后相关问题讨论中对胡氏的学说均予以采纳,胡以鲁生平事迹也因此被《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等收录。
胡以鲁也是一位翻译学家,《国语学草创》的最后一篇是《论译名》(1914年2月15日曾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报》第26、27期合刊),文中他提出了译名的规范化问题,认为术语的翻译应以意译为原则,他分为30例来一一详细解说。胡以鲁认为称“音译”不通,应称为“借用语”。汉语发展中,这类借用语不发达,他认为原因之一是我国数千年来“自成大社会”,原因之二是汉语有自身的特点——“词富形简,分合自如”。
作为一位语言学家,胡以鲁还参加了1913年2月当时教育部召开的汉语“读音统一会”,参与拟定39个拼音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