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鉴的家族,根在定海
民国时期的媒体乃至1949年后关于民国人物、抗战历史的书籍,多认定蒋鉴是宁波镇海人。如,《抗战英烈录》记载:蒋鉴(1902—1940),女。浙江宁波人。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参加抗敌后援会,做救护伤兵的工作。因对伤兵关怀备至,被誉为“伤兵之母”。后任保育院院长,把保育院办成了儿童乐园,又被称为“难童之母”。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记载:蒋鉴(1902—1940),女。镇海县人。5岁丧母,由外祖母抚养长大。丈夫周明栋早年留学德国,是儿科专家。结婚后两人往来于上海、杭州之间行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迁居汉口,创办民众诊所,并入第五陆军医院做义务护士,积极参加战地伤病护理工作,被伤兵尊为“伤兵之母”。……后受李德全、邓颖超之托将100名难童护送到重庆临时保育院,并担任院长。在她的努力下,把保育院办成了儿童乐园,被称为“难童之母”。终年的劳碌严重影响了她的健康。1940年10月5日在重庆病故。
上述两书都认为蒋鉴是宁波人,其依据主要是蒋鉴女士的一张名片。
这是蒋鉴担任四川第五保育院院长时期的一张名片。上面清楚地写着:战时儿童保育会合江第五保育院义务院长、汉口市妇女抗敌后援会救护训练组组长、军政部第五陆军医院义务护士长周蒋鉴,右下角则写着“浙江镇海”。
根据这张名片,认定蒋鉴为浙江镇海人,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旧时传统妇女出嫁后从夫姓,蒋鉴的丈夫周明栋医生是浙江镇海籍,周蒋鉴把自己介绍为“浙江镇海”周家也并没有错,但是这不能成为蒋鉴原籍是“宁波镇海”的依据。
追踪蒋鉴家族的根源,却是在定海白泉金山村。
这一线索是根据1986年出版的《合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的记载“侦破”出来的。
蒋鉴生前的工作地——合江,是四川省第五保育院的所在之地。
昔日的难童、蒋鉴的学生李远荣老人,根据周明栋生前提供的材料曾经写过一篇《抗日岂止在眼前——记模范救亡工作者蒋鉴女士》刊登在《合江县文史资料选辑》上,其中介绍:“蒋院长是浙江定海人,一九〇三年生,系蒋炽昌先生长女。五岁丧母,由舅父王启宇先生抚养,就读于上海裨文女子学校,十八岁时与镇海人、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周明栋先生结婚。蒋院长到周家时,明栋先生的弟妹都还年幼,均未嫁娶,院长侍翁姑极为孝敬,待弟妹非常友爱,夫妻感情也极好。这时的蒋院长是一个典型的贤淑的家庭主妇。”
蒋鉴在四川合江第五保育院为难童发放图书
周明栋生前提供的材料,其实就是蒋鉴自撰的《伤病与难童》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蒋鉴对自己的家世也做了一番介绍,可惜的是原稿目前已经找不到了,只有部分节选内容在一些书刊上刊登。应该讲,蒋鉴学生李远荣撰写的这一篇纪念文章可信度最高。这里有两条线索值得重视:其一,蒋鉴是蒋炽昌先生长女;其二,蒋鉴五岁丧母,由舅父王启宇先生抚养,王启宇是定海籍实业家,中国机器染印业创始人,他也是定海白泉人。其后人曾在定海一中建“启宇图书馆”“启宇体育馆”,设“启宇奖学金”“启宇奖教金”。
根据《合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的记载,笔者特意去白泉金山社区调查,因为那儿的后岙蒋家有很多姓蒋的人,更重要的是村里至今还有一部《蒋氏族谱》,说不定真能找到蒋鉴父亲的名字。
打开厚沉沉的《蒋氏族谱》,寻找着沉睡的历史。一页一页地翻过,非常幸运,竟然真的找到了蒋鉴父亲的名字,族谱中记载为“蒋昌炽”(即蒋炽昌),为蒋家“昌”字辈。其爷爷为蒋克皆,蒋克皆育有五子,《蒋氏族谱》记载为“昌林、昌贰、昌炽、昌圭、昌尧”。其中的蒋昌圭、蒋昌林,曾经多次见诸定海史料,这两位都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定海帮绅商。据保管《蒋氏族谱》的蒋家康老人介绍,听上辈的老人谈起过,蒋克皆这一支是生活在上海滩的大人家。一切都对上了号,蒋鉴是上海滩大人家的后代,他们家族的根就在定海金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