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为上海新普育堂等募集捐款
新普育堂是民国时期上海最大的留养慈善机构,于1913年4月正式开办。新普育堂占地约3.3万平方米,按收容贫民1500人设计,耗资约12万两,建有楼房13幢。新普育堂的建立者是上海南市电灯及自来水公司总经理陆伯鸿,董事会成员包括朱葆三、虞洽卿、林康侯等宁波帮巨商。新普育堂“专收茕民无告之老幼男女,疾病残废疯癫等人,供给其衣食住宿医药,不分宗教一体收养”,还设有小学和工艺专门学校,规定收留的男女贫儿必须进该堂设立的小学读书,学到一门或多门足以谋生的手艺,使其以后能够自食其力。这种“教养兼施”的慈善教育方式,是颇为董浩云所赞赏的,因此他也多次代为募集资金,向新普育堂提供经费。
1941年3月7日《申报》刊登《新普育堂续收巨数捐款 各界热心劝募》,其中除了天津航业公司捐款一百元外,又提及“叶绪耕、王更三各五十元(以上由董浩云先生经募)”。
《申报》报道《新普育堂续收巨数捐款》
上海新普育堂旧址,今上海民政博物馆
1941年5月12日《申报》刊登《上海新普育堂鸣谢》,列出了两份捐款收据名单,一份“五九号收据”就是董浩云所经手募集的叶绪耕、王更三等人款项。另外一份“七〇二号收据”则可能亦与董浩云经手募集有关,因为收据上有天津航业公司的各条船只名,还有董浩云的岳父顾宗瑞、董浩云的哥哥董兆丰等人的名字。这张收据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善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公益行动。
顾宗瑞,也是宁波帮航运界巨商,是泰昌祥轮船公司的创办者,同时也是一位慈善家。据董浩云在《顾宗瑞先生事略》中回忆:“‘一·二八’沪战发生,先生奋起纾难,除置派船舶救援难民外,复捐输巨款,加惠桑梓,以协助建设乡村间之公路学校医院等,尤为乡人所称颂。”日军侵华期间,上海屡遭日军轰炸,许多宁波籍乡亲流离失所,沦为难民。顾宗瑞先生慷慨解囊,不遗余力地予以救助,并竭力动员泰昌祥船队,疏散避难乡亲返回宁波故乡。
顾宗瑞和董浩云等人除了向新普育堂捐款,还向上海市贫病救济协会等慈善团体捐款,如1943年7月11日《申报》刊登《贫病救济协会第三次收支报告》,文中说:“有本会司康室经收……贞记、顾宗瑞先生、董浩云先生、鑫聚号、韩景华先生、集美行、姚兆塘先生、新丰股票行、丁福宝先生、新大陆厂、正大厂、江源昌厂、沈德昌厂、仁泰厂、福兴厂……各一百元。”
从1938年底到回到上海工作开始,董浩云这位航运青年就长期热衷于慈善事业,不仅自己捐款,还积极宣传鼓动同事、亲戚、朋友一起捐款,负责善款募集。从《申报》文献资料看,他在上海从事慈善事业的主要领域是难童救济和儿童教育,从一个侧面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贡献。在慈善活动过程中,董浩云也与王更三、李伯年等各界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才干,诚、信、义、情也都是必备条件,董浩云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宁波帮实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