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禅大师的生平

一、心禅大师的生平

心禅大师,其真实姓名和出生时间无从考证。《一得集》三卷,有光绪十六年(1890)永禅室精刻本。《普陀洛迦山志》中关于心禅大师的唯一记载是“民国十七年(1928)岁戊辰冬月十七日古莘释印光谨撰”的《普济寺建如意寮开念佛堂功德碑记》,当时的心禅大师为建“念佛堂”助洋一百元。如果这位心禅大师就是懂医术的心禅大师,那么他的在世时间大约应在1850—1930年。

《一得集》的卷首署名为:“族兄吕庆熊淞舟商订,南海普陀山僧心禅著”。查“吕庆熊淞舟”,其曾经为另一本医学著作《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清王士雄纂)做过校对,署名为“甬上吕庆熊淞舟”,这个吕庆熊(字淞舟)为宁波人,懂医术,且是一个慈善家。从与吕庆熊的“族兄”关系猜测,心禅大师应该俗姓吕,其原籍可能为宁波。

《一得集》中的几篇序言对了解心禅大师生平颇有帮助。

第一篇序言为晚清大学者俞樾(俞曲园)所撰。其曰:“心禅和尚隐于浮屠,而精于医。其论医诸条,无不入微。非精研轩岐之书,不能道只字。取附诸案,尤见运用灵机,不拘死法。和尚于此道,三折肱矣。”俞曲园对心禅的评价颇高,“三折肱为良医”,心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心禅大师和俞曲园都曾栖居于杭州,“庚寅初夏,余住右台仙馆,和尚见访,并出此一编乞序”,庚寅初夏即1890年初夏,即此书的定稿出版之时间。

另一篇序言为杭州进士李鹏飞所写,其云:“僧心禅来杭有年,而吾杭奇难之症,赖以全活不少。医案乃摘其尤者,仅十之一二耳。”说明心禅在杭州居住了蛮长时间,成为当时的杭州名医,善治奇难之症。

心禅大师的医术水平与其好学精神分不开。其本无家传秘诀,全靠自学成才。他多方购置医书,“心禅上窥轩岐秘笈,下至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暨国初诸大家,靡不殚精竭神,选择精粹,手抄成帙”。他的案头放着叶天士、薛一瓢、喻嘉言等明清医学名家的著作,并抄写了大量医学前辈的医案,认真钻研,就是大雪天寒,犹执笔呵冻,甚至夜到四更而不知道疲倦。“心禅根抵(柢)之学既深,而又能于临症之际,神与古会,不苟下笔,是真食古而化,不拘拘于古法者”,心禅把传统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症下药,灵活运用。

平阳金乡(今属浙江苍南)学人徐引之(1848—1898)曾经评价心禅“根抵(柢)儒修,沾濡佛化”,可知心禅出家前也是一位儒雅的饱学之士,出家后则是一位佛学高僧。徐引之说:“心禅年甚富,名甚盛,养生有术,神明算测,妙谛元机,由兹参悟南海灯传,舍君更谁续也?”

心禅在自序中也说,“心少斟师承,长喜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其针灸之术则师承李梦舟,乃融贯针、药而用于临床。他自称“禅修用力,满腔悲悯,打包出山,由宁而杭,倏忽三载,虚名浪得,延请踵至,积稿成册”,他为了把自己学就的医学知识用于实践,毅然出山,背起行囊赴宁波、杭州等地慈善行医,造福百姓。他不辞艰辛地为贫病交加的民众治疾,解脱了人们生老病死的苦厄,深受人们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