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波自号“安澜”
何雷书在《定海历史名人传录》中介绍:“杨圣波(1901—1940),小名宝训,定海沥港大鹏人。”其实除了“宝训”小名,杨圣波自己曾取号“安澜”,这一称呼见诸旧时文献。
1933年5月8日的《申报》刊登《定海沥港裂表嘴灯塔竣工定期发光启》声明,其云:“窃定海岛屿林立,航行险阻,杨公世堂前造灯楼一座,航商德之。今其嗣君安澜先生,出资万余,新建高塔一座,仿照江海关程式建筑,于本年二月开工,费时百有余日……”
文中的“杨公世堂”,即杨希栋,其小名“世堂”。“嗣君安澜先生”,就是杨圣波,其自号“安澜”。
1937年编印的《交通部上海航政局及所属各办事处职员录》,里面记载有杨圣波在上海航政局的职务等信息,其中记载杨圣波“别号安澜”。“安澜”一词,语出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天下安澜,比屋可封。”其意为水波平静,也喻作天下太平。杨圣波给自己取号“安澜”,一方面是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其父亲杨希栋早年从事海员职业,常年“出没风波里”,杨希栋给两个儿子取名杨圣波、杨圣涛,也都与大海有关,杨圣波取号“安澜”也是其作为海岛儿女的一种情怀,一种祈福,祝父老乡亲们海上平安。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志向所在。杨圣波曾任职于上海海关、上海航政局,作为一名海上交通的管理者,他也期盼海上交通安全,国泰民安。出于这种情怀,这种志向,“安澜先生”秉承父亲的遗愿,于1933年斥资万元重修大鹏山灯塔,为过往商船导航。因此,探究杨圣波的别号“安澜”,也颇有意义,从中可以体会到杨圣波的公益情怀。他在家乡大鹏山修建港埠道头,兴建海塘和碶门,无不与其“安澜”理想有关。
杨圣波作为定海籍人士,对家乡公益事业情有独钟,还多次参加定海旅沪同乡会的会员征集活动,邀集同乡,扩大宣传。1936年11月,定海旅沪同乡会举行第八次征求委员会会议,杨圣波和许廷佐、潘尚林、王启宇等定海旅沪商绅被推为主席团成员。到当年年底,各征求委员根据会员发动、会费募集的成绩来“缴分”,杨圣波队排在叶友才队、周锦水队、王启宇队等之后,在28支乡贤志愿队中名列第七,排名也颇靠前,也反映杨圣波服务同乡的一片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