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义桥小学的办学情况

三、定海义桥小学的办学情况

因为学校的地点在义桥,乡人就命其名为“义桥小学”。定海义桥小学,在胡山源夫妇离开定海后不久就建成了。义桥小学成立了校董会,推荐胡山源为名誉校长,而吴兴馀先生则任执行校长。校长不但不取薪金,相反还要捐资助学。校董会也经常与胡山源夫妇联系,胡山源曾经回忆说:“校董会拍来了照片。照片上一大群小学生,在操场上做体操,看着真叫人欢喜!”作为公益性学校,学生读书一概不收学费,成绩优良的学生还能获得奖品。一开始,学校聘请了两位教师,据方培茵回忆:“一位是男教师顾双阳老师,兼管教务;另一位是女教师,姓名已忘。”作为名誉校长,胡山源及其夫人对学校的办学进行了通信指导。按照上海中小学的教学管理要求,方培茵从上海寄去教学有关的各项表册,并经常与顾老师通信联系,交流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讨论教学上应该注意的事项。

1947年,方培茵带着女儿再次回到舟山,由吴兴馀陪同,专程考察义桥小学的办学情况。据方培茵回忆,“在快到义桥的小山坡上,望见青瓦红屋前的一片大操场上,许多儿童在欢奔着互相追逐嬉戏,那种天真活泼的样子,逗人喜爱”。方培茵的到来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我们缓步而行,注视着孩子们欢乐的情景。不料被谁发现,忽然一声哨声,涌出许多儿童来,排列在路的两旁,热烈地拍手欢迎我们,反而弄得我们不好意思。”

在学校办公室,方培茵翻阅了教学的各项表册,看到顾双阳老师教学管理的记录非常清晰认真。检阅了学生各种练习簿,也发现成绩果然不错,方培茵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师生们的努力赞誉有加,觉得“不要说在乡村小学中有此成绩,在许多县城里恐怕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此成绩的”。义桥小学在风景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中,有宽敞的教室,广阔的操场,舒适的劳作场所,方培茵认为这不是在一般大城市里所能办得到的。

笔者走访了义桥小学的部分校友。据原住城北村白露岙的73岁老人俞利华介绍,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学的。当时义桥小学的全称应该是“私立义桥小学”,这些字经日晒雨淋斑驳剥离,又重新题写,因此记得很清楚。学校房子前面四大间、后面两大间,而且有一个非常大的操场,还有旗杆。读书是全免费的,学校还免费提供教材、笔墨纸砚等教学用具,开设语文、数学、珠算、图画等课程,其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叫陈祥兆。全校大约有50个学生,都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到四年级的时候,就只能到别的地方去读书,但一般村民的孩子就放弃读书了。

而据定海名士吴兴馀先生留下的笔记称,义桥小学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停办。舟山解放后,或许还曾经以其他方式维持过办学,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了。

据定海城北村民介绍,城北水库边的义桥小学校舍,20世纪80年代前还曾经长期作为洋岙公社城北小学的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