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成为捐资助学的模范家庭
关于沈椿年在定海创办学校,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第一次是在民国元年(1912)九月,创办定海县立女子小学校,“由知事金国书暨邑绅沈椿年筹划经费,拨县署土地祠充作校址,只设初等四级。民国二年继任校长沈毅,添办高等小学,县会议决拨六邑公款项下浙路债券洋三千元为建筑教室之资”。
1929年1月定海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同学参加商店服务合影
在清季末叶社会习俗陈腐、风气闭塞的环境下,沈椿年应该算是一位具有民主意识的开明绅士,他完全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而是鼓励两个妹妹报考师范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并大力倡议在海岛开设女校。
办女子学校,是沈椿年家族留在定海的一段华丽历史。
沈椿年筹资和定海知事金国书一起创立的这所县立女子小学校(旧址位于今定海区政府东侧),后来改称“定海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并在沈椿年妹妹沈毅手里得到发扬光大,规模越办越大。在初等小学基础上又添办高等小学,民国六年(1917)女子小学内又添办女子半日学校,女生越来越多,校舍不敷,沈毅校长四处奔波,募集资金修建校舍。沈椿年助洋二百元,又助木料洋三百元,普陀大善人李拙子也出手相助一千元,定海旅津同乡也纷纷施以援手,于民国九年(1920)将县土地祠前面侧屋改建洋楼五幢,民国十年(1921)又于东廊改建洋楼四幢,学校的育人环境更加优美。从拍摄于当时的一张老照片看,这座1919年所建的教学楼,楼前的树丛郁郁葱葱,绿色的芭蕉树叶迎风招展,还有紫藤树搭起的花架,这是一座海岛的园林式学校!定海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渐成规模,并开始男女生兼收,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学校先后开设工艺美术班、蚕桑班、幼稚班、师范讲习所、民众业余认字夜校等,鼓励学生参加抗战时政宣传,通过游艺大会等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才艺,锻炼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培养出金维映等一批革命志士。
有第一女校,就有第二女校。沈椿年的另一个胞妹沈渭清延续着沈家的女校工程。
沈渭清,幼读诗书,志在兴学,守贞不阿。1913年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7年完成学业,服务于县前女校。后来定海南郊分设第二女校,沈渭清被县知事委任为校长,就职以后,尽心校务,前后造就男女学生数以千计。一开始,学校租借民房,校舍狭隘,不能推广学额,而沈渭清身体本弱,竟抱病赴沪,找哥哥沈椿年求助,请求旅沪绅商募集校舍建设经费。沈渭清苦心孤诣,一片热忱终于打动了定海同乡,前后募集资金达上万元,诚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新校舍终于落成!沈渭清校长还亲自编写校歌:“海风阵阵白浪滔滔,萍迹东海舟山岛。气象雄伟风景美妙,尔辈读书在南郊。师生贤良校舍宽敞,共济一堂乐陶陶。发愤图强复兴中华,前辈毕业后跟上。”
沈家兄妹为定海教育付出太多。1938年3月,沈毅即将迎来她的六十寿辰,学生和亲朋纷纷前来祝寿,准备为她开办祝寿庆宴,她以“时事多艰,海氛未靖”为由坚决推辞,把亲友、学生送给她的900元生日礼金,还有她哥哥沈椿年送来的1000银圆全部捐给了学校,建起了学校大礼堂。沈毅校长去世后,除了留下不少因办学而起的私人债务,仅有几件平时穿的衣服。沈毅一生追求清贫生活,捐输慈善却极为慷慨。在其弥留之际,犹以节礼薄丧为训诫,真是“一生献身为教育,两袖清风贫如洗”。民国时期,一位叫林介中的作者在《悼沈毅先生》一文中评价说:“历数十年之光阴与心血,培植数千余之子弟,造就数千余之人才,吾定得有今日之繁荣与进步者,沈氏之教育功绩,未可湮没也!”
沈家兄妹热心教育,赢得了定海各界人士的信任和赞誉。沪上大实业家刘鸿生,多次邀请沈椿年兄妹,携手共举兴学大业。
定海女子小学办起来以后,旅沪定海籍实业家们接下来就要兴建女子中学。正如《申报》1926年7月刊登的一篇文章《定海女子中学成立》所云:“(定海)原有女子小学一所,而女子中学独付缺(阙)如,有志求学之女子,每感升学之苦。”为此,志同道合的两位定海籍绅商刘鸿生和沈椿年一拍即合,决定办一所女子初中学校。时正逢定海明德女校因经费支绌不能继续办理,刘鸿生遂邀请热心教育事业的牛惠生夫人、沈椿年、郑章成夫人、柯高德担任执行董事,自任董事长,正如《申报》所云:“刘君暨诸董事,声望夙隆,今合力开办此校,措施暨优,经费复裕,成绩自必斐然。”后来沈毅也被聘为定海女中的校董,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发挥参谋决策的作用。
刘鸿生、朱葆三等人于1921年创办定海公学(曾先后改名私立定海中学、私立舟山初级中学),沈椿年被聘为名誉董事。沈椿年先后向学校赠送《法华三经》及《浙省宪法》等图书资料。1935年,私立舟山初级中学与鸿贞女子初级中学(即前定海女子中学)合并,组建新的私立舟山初级中学,沈椿年被聘请为董事。
沈椿年服务桑梓,热心助学,担任议员参政,又为人耿直,在定海旅沪同乡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在1926年前后当选为定海旅沪同乡会会长。民国政府曾经多次表彰他。据史料记载:1919年12月,民国大总统授予沈椿年四等嘉禾章;1923年1月,沈椿年又被授予二等大绶嘉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