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浚是普陀勾山人
勾山李家,祖上自清朝中叶从浙江永康迁徙到勾山,形成一支浩繁的家族,亦耕亦读,颇有书香之气。舟山市文化馆、舟山图书馆藏有一批李家遗留的民国典籍。
勾山李家是清末民初普陀地区的名门望族。
李肃铭,李哲浚的父亲,字儆哉,号黄雉山樵,光绪乙酉(1885)科拔贡,钦授内阁中书衔,诰封通奉大夫。在清朝中后期,拔贡是每十二年才有一次的人才选拔渠道。优选者以小京官用,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称为拔贡。这个李肃铭当时也算是一名幸运儿,抓住了十二年一遇的难得好机会,鲤鱼跳龙门,成为一名京官。李肃铭还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书画家,后人为其整理出版了《黄雉山樵山水遗迹》画册,传世至今。
李哲浚的二哥李拙子,即李哲诚,更是一位乡贤,曾经留学日本,娶过东洋媳妇,建起东洋楼,在家乡大行慈善公益,颇有建树。如在瘟疫流行的年代,他施医施药,救乡亲于鬼门;抗战烽火,在日军的枪口屠刀下挺身而出,救一百多村民于虎口。
李哲浚的父亲是拔贡出身,而李哲浚就没有这么幸运,他是通过“附贡”入京,未经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像很多晚清官员(如盛宣怀、端方等)一样都是通过“捐官”获得晋升。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李哲浚的老爹先后五次为李哲浚捐纳。
清代参与捐官的文人,其捐纳所获得的官衔,充其量也就是一种荣誉称号。清朝晚期,国库告乏,有时候是出于赈灾需要,官职买卖成风,捐纳得官的候补道员往往难以补缺,像李哲浚这样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到宣统元年(1909)一直候补但却被委以重要临时事务的,很少见。这也足以证实其能力,正如两广总督张人骏对他所评价的“办事干练”“该员器识明通、才猷卓越、熟悉商务、晓畅民情,一切实业事宜讲求有素,理财尤其所长”。
李哲浚先后担任过户部主事、广东候补道、江苏候补道,此后摘掉了候补的“帽子”,正式出任江宁劝业道,并参与兴办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他支持维新立宪和洋务运动,捐资支持创办维新杂志《译书汇编》。他支持教育改革,捐资兴办主张“中西实学”的北京会文学堂,为国培养科教人才。在广东期间,他还是浙江旅粤拒款会的重要成员,为维护浙江路权、拒绝对外借款而奔波,在浙江铁路建设面向国人招股期间,李哲浚担任广东地区收股的联络员。民国时期,李哲浚还出任过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当然,李哲浚一生最出彩的业绩,当数宣统元年(1909)参与南海诸岛的维权活动。
勾山李氏家谱中关于李哲浚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