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天才,著作等身

三、语言天才,著作等身

孙源对语言学习颇有天赋。多年中法学堂的求学经历,让他浸润在法国文化中,对法国文学的长期学习研究,使他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佼佼者。孙源除精通法语外,意大利语也有良好的基础,并熟悉英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等多国语言。勤奋好学的他,随时都在寻找学习的机会。初到香港,他就对世界语感兴趣,组织同道共同研习世界语,并发起成立香港世界语协会。

在重庆,他成为职业的翻译家,主要是翻译中文报纸、消息、社论。抗战胜利后,他在南京的法国使馆新闻处工作,从法国寄来的报纸刊物中选择文章,译成中文发给各地报馆,并编一些画刊小册子等。这期间,他先后翻译了《海的沉默》《一个爱和平的人》《海龙王的琵琶》等作品。鉴于在中法文化交流上的卓越成绩,1947年他荣获法国文学院颁发的“法国文学骑士”勋章和法国教育部颁发的棕榈章。

抗战胜利时,他已经是满头华发,看上去像个小老头似的,其实他年龄并不大,当时也不过三十四五岁的光景。一位朋友回忆当时的孙源:“身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角质边近视眼镜。他是个好动的人,只见他精神抖擞地转来转去,动作敏捷。”经常熬夜、笔耕不断的孙源充满了工作学习的激情和高效。

追求民主与进步的孙源,1946—1947年间兼任新加坡《南侨日报》驻南京特派记者。他利用其特殊身份,为地下党及进步人士提供住宿、联络和物质帮助。他利用记者身份从朋友处成功获取蒋介石利用美援打内战的绝密文件《魏德迈计划》,并由中共安排首先在新加坡《南侨日报》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蒋介石的谴责和国人对国民党的愤怒。

新中国成立前夕,意气风发的孙源来到北京,和著名作家戴望舒一起筹办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法文组,通过法语译文向国外介绍新中国的各个方面。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几十年里,他翻译了大量党和政府文件、新闻,其中包括中苏论战中的“九评”。即使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遭难和被批斗、被抄家,也从未间断过翻译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出版《我怎样成为最高苏维埃代表》《阿尼丝之死》《自豪的西班牙》《法国工人运动》等译著。他一生忙于新闻、评论、译著,留下大量署名和不署名的文字,可称著作等身。

在国际新闻局工作的孙源(前排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