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栋与宁波南北号船帮
关于杨希栋的职业生涯,目前多数文献认为其二十余岁赴沪,在南北号木帆船当水手,往返于上海、福建、浙江、山东沿海各港口装运木材。这一点是对的。笔者曾经采访过杨希栋的孙子杨立正,据其介绍说,杨希栋往返于上海、福建装运木材,杨立正的奶奶即是福建人,是杨希栋在福建装运木材时所娶。
南北号船帮,是近代浙东宁波地区的商业船帮,其源于南宋,盛行于清季,山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南北商人集聚宁波,开设商号,运销南北特产,经营南方贸易的称“南号”或“南帮”,经营北方贸易的称“北号”或“北帮”。至嘉庆、道光年间,宁波南北号商贸进入黄金时期,“商业船帮总数不下六七十家,约有大小海船400艘”。而随着近代上海开埠,南北号也逐步向上海转移,船商多集聚吴淞。大鹏山的船商也是在清代宁波南北号商贸发展中逐渐壮大,杨希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杨希栋倡建的大鹏山灯塔
杨希栋最初是在“南北号”木帆船上做水手,后来成为“出海”(即业务员),到其晚年已经成为船商,拥有自己的船舶。
作为船商的杨希栋,凭借其古道热肠的公益情怀,在南北号商帮中具有一定的威信,深得船商信赖,故而能够募集资金。同时他也常常为民请愿,据理力争,向政府提出诉求,为船民造福。《申报》中也有少量关于船商杨希栋的报道。
如1919年4月11日的《申报》刊登《税司对于船商呈文之批示》,说的就是以杨希栋为代表的淞口(即吴淞)船商,向江海关监督税务司提出呈文,要求改进海关验船报税方式。当时海关规定,每天九时至下午四时为各船报税时间,如遇封关日、星期日,则不予验货报税。如此一来,影响一些船商的经营,“多一日停留即多一日之损失”,且一些运送生猪、鲜鱼果蔬的船,暑天报税等候时间过长,生猪容易发病,鲜鱼果蔬则易变质,因此杨希栋上书江海关监督税务司,希望当局“随捐随放,不限钟点”。海关税务司则给予答复,会安排“关员值班,通宵达旦”,“即在封关日及星期日亦有关员值班,随报随验,随验随放”。由此可见,杨希栋是一位敢于发声的船商,在旅沪南北号船业中有一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