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取径与篇章结构
前文述及自明末清初以来,汉人陆续自福建、广东两省迁居至宝岛台湾,在这块土地上先民们延续着大陆原乡的各类习俗。以闽南人为例,体现在休闲活动的咏歌听曲方面,则是将闽南一带流行的褒歌、山歌与民间歌仔等“歌仔”,也带到了垦殖的新家园。当他们在移居地久了,因生活、劳动所需,以及寄托思乡情怀,集体传唱了新的民歌谣曲。在这块土地上,后来因为种种因素(如日据时期被殖民之社会吸收外来文化等等),又产生了新形式的歌曲在岛内流传。台湾与大陆人民因政治原因分隔60多年,这些形式的闽南语歌曲又回传至大陆,并受到大陆人民的喜爱与传唱。
从社会文化角度而言,歌曲是与社会生活结合的产物。歌曲不论用何种语言唱出,歌词往往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本研究在第二章主要阐述大陆原乡闽南语歌曲,将分别从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闽台文化圈的形成与建立、闽南语民歌与歌仔的发展轨迹,以及闽南语原乡歌曲向台湾播迁的历史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与回顾。
第三章探讨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变与发展,针对闽南语歌曲发展特色划分为四个阶段:输入传流期(明清—民初)、生发萌芽期(日据时期)、酝酿潜伏期(光复后至“解严”)、暴冲播散期(“解严”后至今)。
第四章主要讨论闽南语歌曲在台湾的传播渠道内涵,本章探讨的重点如下:闽南语民谣中之乡野社会、文化思潮与闽南语流行歌、闽南语歌曲中的社会写实,以及大众传媒与文化工业运作下的闽南语歌曲。
第五章对闽南语歌曲自台湾传唱至大陆的情形进行探讨,重点包括:台湾闽南语歌曲在大陆流传的现况、两岸对峙冷战时期的闽南语歌曲传播、两岸开放交流时期的闽南语歌曲传播,以及大陆当代闽南语原创歌曲的崛起与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其中亦辅用了“量的研究”,所采用方法有以下数种:
1.资料搜集法——自两岸重要图书馆、音乐中心、书局、音乐教室等处,搜集政经社会文化相关书籍,以及曲谱、影音出版物等相关资料,通过资料搜集对于相关文献进行历史解释。
2.分类与归纳法——按时间断代汇整相关闽南语歌曲之唱词文本,并针对这些文本进行分析,组合成一个更有逻辑的思维,以具体的文字纪录陈述其对社会之影响。
3.田野访谈法——针对两岸研究或从事有关闽南语歌曲工作之专家学者、歌者、词曲创作者、业界(包括:歌曲出版与卡拉OK业者),以及两岸交流相关人士(包括:文化、商业及媒体人)进行访谈。
总之,本研究将从文化传播角度,针对闽南语歌曲在两岸的发展与传播历史进行探讨。其中的内容涵盖了阐述大陆原乡闽南语歌曲、台湾闽南语歌曲演变与发展之概况、闽南语歌曲在台湾之传播,以及闽南语歌曲自台湾传唱至大陆的探讨。
【注释】
[1]陈承中:《广州市、厦门市呈现歌舞升平表象》,《联合报》1990年5月3日,第7版。
[2]陈承中:《台湾流行歌曲响彻彼岸之后,大陆青年主张两岸应统一》,《联合报》1990年5月22日,第10版。
[3]有关自然民谣、流行歌、流行歌曲之定义将在本章第二节中叙述。
[4]《诗经·国风》。
[5]宋大能编:《民间歌曲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6]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沈录》,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7]许丙丁:《从台南民间歌谣谈起》(一)、(二),《台南文化》第2卷第1、2期,1951年;林二、简上仁编:《台湾民俗歌谣》,台北:众文出版社,1979年;简上仁:《台湾民谣》,台北:众文出版社,1992年,第2~11页;宋大能编:《民间歌曲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沈录》,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另见附录之陈耕、王鼎南、邱曙炎、施德玉等访谈纪录。
[8]笔者于2010年8月31日与陈耕二度访谈内容。
[9]笔者于2010年3月1日与王鼎南访谈内容。不过,《望春风》为日据时期创作之“流行歌”,因时代久远,也被一般人认为是民谣,严格说来,应称为“乡土歌曲”较合适。
[10]笔者于2010年8月26日与陈彬、陈志亮访谈内容。
[11]彭一万:《厦台闽南语歌曲缘分深》,方有义、彭一万主编:《闽南文化研究论丛(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867页。
[12]许常惠:《现阶段台湾民谣研究》,台北:乐韵出版社,1992年,第14~16页。
[13]陈君玉:《台湾歌谣的展望》,《先发部队——台湾新文学出路的探究》,台北:东方文化书局复刻本,1934年5月,第11页。
[14]林二、简上仁编:《台湾民俗歌谣》,台北:众文出版社,1979年;简上仁:《台湾民谣》,台北:众文出版社,1992年,第2~11页。
[15]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现况与发展》,宜兰: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2009年,第13页。
[16]黄奇智编:《时代曲综论》,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1978年,第14~26页。
[17]笔者于2009年8月31日与林垂立访谈内容。
[18]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79页。
[19]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20]郑瑞城:《透视传播媒介》,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社,1988年。
[21][英]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原始社会》,转引自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22][澳]菲力普·史密斯(Philip Smith):《文化理论的面貌》,林宗德译,台北:韦伯文化出版社,2004年。
[23][澳]菲力普·史密斯(Philip Smith):《文化理论的面貌》,林宗德译,台北:韦伯文化出版社,2004年。
[24]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25]辛旗:《百年的沈思——回顾廿世纪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26]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1998年。
[27][美]蓝斯基(Gerhard Emmanuel Lenski)等:《社会变迁》,涂肇庆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28]张华葆:《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29]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上下),台北:允晨出版社,1992年。
[30]庄晓东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31]黄葳葳:《文化传播》,台北:正中书局,1999年,第44~45页。
[32]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33]黄葳葳:《文化传播》,台北:正中书局,1999年,第44~48页。
[34]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