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闽南语歌曲在大陆传唱的现况

第一节 台湾闽南语歌曲在大陆传唱的现况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闽南方言素来被称为中国汉语言的“活化石”,其覆盖面遍及闽东南的厦泉漳三角地区、台湾的台澎金马、广东潮汕地区,与东南亚诸多国家与地区之华人聚居地。

20世纪末期,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冲击的议题屡被讨论,[1]尤其是在闽南语发源地的福建闽南地区,不论音乐创作界、影视传播界或文化界,经常探讨诸如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闽南人不唱自己的闽南流行歌曲;为什么台湾的闽南语歌曲这么红;闽南语的根在闽南地区,却在这地方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而台湾那边的闽南音乐带一片接一片的出,这是为什么?

走进福建几个大城市,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KTV,在点歌屏幕上闽南语歌曲排行榜前几名清一色是台湾歌手,如江蕙、洪荣宏、黄乙玲、蔡小虎、王识贤、翁力友、黄妃、黄文星……早已被台湾的歌曲占据了计算机歌库了。本研究者曾在2010年秋天,抽样于福州a gogo KTV、帝苑与挪亚方舟等歌城,在厦门GOODTIME欢唱KTV帝豪店与泉州KK金麦德龙店等连锁自助式KTV里进行抽样调查,[2]发现各家点唱歌库里的闽南语歌曲,从四千多首至八千多首不等,而其中约有九成八以上由台湾原创或翻创,再流传至大陆。这几家连锁KTV在全中国大陆各地均设有分店,也就是传唱的歌曲多出自同一连锁点唱系统,同样在非福建地区的他省KTV里所能点唱的闽南语歌曲一样也是以台湾歌居多。

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台湾的闽南语歌曲不断登陆传唱,现阶段若上大陆较受网友欢迎的视频网站,输入歌曲或歌手名关键词,即可找到所喜欢的闽南语歌曲。尽管上网找歌方便,随着对知识产权重视的趋势,正版唱片销售市场活络起来,厦门对外图书集团近年来更积极进口台湾的闽南语歌曲CD。以2010年9月为例,该集团提供的台湾闽南语CD进口数量数据显示,自2008至2010年共进口了229项专辑共1553张闽南语流行歌曲CD,其中,江蕙占居排行榜首位,以其名发行之个人专辑共进口了114张。其他歌手则有陈雷、黄乙玲、黄思婷、蔡小虎、龙千玉、袁小迪、翁立友、施文彬、蔡秋鳯、罗时丰、王识贤、阿吉仔、王建杰、高凌风;唱片以吉马与豪记唱片为主要进口来源。[3]

事实上,在1980年代末期,大陆闽南语歌曲赛事开启之前,台湾闽南语歌曲在闽南地区早已被传唱得沸沸扬扬。厦门日报于1989年1月31日刊登一篇文章《可喜的第一步——首届“金宝杯”闽南语歌曲邀请赛赘语》,文中即明白描述出台湾闽南语歌曲受欢迎的程度:[4]

曾几何时,当广东语歌曲伴随着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飘进千家万户,当古老的信天游凭借现代打击乐重放异彩,风靡神州大地的时候,闽南人民多么希望能在现代歌坛听到自己的歌声。……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深入,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压抑了几十年的乡情终于在音乐世界中找到了新的落脚点。闽南语歌曲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当人们走进闽南三市的任何一家商店,充耳而闻的几乎都是台湾歌手演唱的闽南语歌曲,一股闽南语歌曲热潮正向我们迎面涌入。……

人们也许记忆犹新,早在广东语歌曲流行之前,闽南语歌曲就曾经走红了一阵仔,邓丽君的《天黑黑》、苏芮的《酒矸倘卖呒》、洪荣宏的《一支小雨伞》不知倾倒了多少大陆听众。

厦门卫视《看戏》节目主持人李霖曾于本研究者访问时提到:

我曾于1993年参加年度闽南语歌唱邀请赛,演唱林燕玲、叶宏民的《走味的咖啡》与《草鞋情》,获第二名;第五届比赛时又唱了陈国聪创作的《取得起放得下》,获得金奖。数度参与比赛的心得是:身为闽南人的歌手,闽南人不唱闽南语歌曲,谁来唱呢?因此,也极力在推动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与演唱。[5]

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于2010年2月28日晚上在泉州音乐厅举行了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星选拔赛大陆赛区总决赛,本研究者亲临采访,发现参赛的选手选唱的歌曲中有九成是台湾的流行歌曲;10名选手共唱20首歌曲,只有两首是当地的创作歌曲,其他均为台湾创作的流行歌曲。[6]

这项赛事与近年来其他大陆闽南语歌曲赛事的情况如出一辙,都对当地的流行歌曲创作造成冲击。其实,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此一现象即已出现,不论在厦门、漳州或泉州等闽南金三角地带,每当有闽南语歌曲的征歌或演唱赛事,几乎清一色都是来自台湾的闽南语歌曲胜出。

闽南地区最早举办闽南语流行歌曲的赛事,是前述1989年1月的首届“金宝杯”闽南语歌曲邀请赛。这项赛事的由来:厦门闽南语作曲家叶宏民曾于1988年在担任“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音乐编辑期间,与当时的厦门电视台导演连良合作,展开了电视与广播的合作,共同召集了闽南地区的相关人筹组了“福建省闽南语歌曲广播电视邀请赛组委会”,每两年定期举办邀请赛。

记得第一届在1989年1月举行,参加的歌手清一色是唱台湾的闽南语歌曲;第二届举办前,组委会特别向社会大众广为征歌征词,并找企业赞助,以企养文。不过,所征集来的歌曲大致上跳不出戏曲的框框。[7]

当年1月26日晚在厦门影剧院举行的决赛中,歌手须唱两首歌曲,一首自《闽南歌曲征歌选》选出,另一首为自选曲。受到各界重视的是自选歌曲清一色是台湾歌曲。[8]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厦门歌手林津锋,演唱了厦门本地创作的《哇,土笋冻》与自选曲——台湾闽南语歌曲《浪子的心情》,而捧走“金宝杯”。[9]

1991年叶宏民等人在筹备第三届之际,正逢厦门成立特区十周年纪念,更由“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以闽南语歌曲作为推展的活动,邀请了台湾的歌手到厦门,当时是由台湾艺文界人士麻念台先生带领歌手前往,与厦门的歌手同台演唱闽南语歌曲,也开启了两岸以歌曲为主的交流。同时,由东山岛创作笔会针对创作歌曲进行评奖,由大陆歌手演出。

两岸该次的交流与撞击,具有三重意义:“其一,是闽南语歌曲作品正式评奖;其二,邀请台湾的歌手到大陆演唱;其三,两岸歌手同台演出。活动获得广大的回响;第四届以后陆续邀请境外的歌手到厦门演唱,全融入这项比赛,档次也更高。到了2006年,福建金三角的厦漳泉更推动第一届闽南语歌曲竞赛,透过歌唱赛事更推动闽南语歌曲的创作。”[10]

2003年厦门曾举办一场全球闽南语金曲评选,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结果评来的多数是台湾的作品。厦门市前文化局长彭一万接受本研究者访问时叙述当时的情形:

这次评选太重要,是第一次,我是评委之一,主任是蔡继锟,我们集中在金门对面的会展酒店四天评选。开始时透过报纸广泛推动,由大家来推荐,结果推荐到我们手上,来了几千首;另外也有些作者自己寄作品来,只好分组,先用淘汰式,凡是语句不通、旋律不顺的先予淘汰。一番淘汰后第二轮剩下三百首,让评委回去看;第三轮又还有近一百首,第四轮就用这一百首再去评选,最后剩下四五十首去选十首。结果多数是台湾的作品,尤其是郑进一的作品。[11]

2006年厦门广电集团又办了一次群众所喜爱的闽南语歌曲,结果这一次的征歌评选,名列前茅者亦全数是台湾的闽南语歌曲。

2006年厦门广电集团又办了一次群众所喜爱的十大闽南语经典名曲评选,大量的短信、邮件传至主办单位,又接了一两千首作品,最后搞成一百首,再变成二十首,又是百分之百台湾的。大家一看不行,这样不好意思,又加进去十首大陆的作品,让大家投票,两万多票,没想到前十名又是台湾的作品,第一名是《车站》,但大家把原唱者当成江蕙。[12]

这一次“十大闽南语经典名曲评选揭晓晚会”于2006年4月8日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举行。晚会在厦门市青少年宫舞蹈团表演的舞蹈《闽南童画》中拉开了序幕。随后,通过现场的大屏幕,十首闽南语经典名曲一一揭晓。它们是:《爱拼才会赢》、《车站》、《欢喜就好》、《浪仔的心情》、《双人枕头》、《家后》、《针线情》、《望春风》、《天公疼憨人》、《空笑梦》。[13]在第一回合的30首歌曲中,台湾日据时期的老歌包括:《烧肉粽》、《河边春梦》、《港都夜雨》、《思慕的人》也都入选。

从上述有关闽南语歌曲赛事与征歌活动情形之回顾可得知:两岸在正式开启交流机制之前,或交流初期,虽然相关法令不完备,两岸人民接触机会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台湾早期或当代创作的闽南语流行歌曲即已流传至大陆,其不仅在厦漳泉等福建金三角闽南地区,甚至从南方至北方全中国各省均传唱着。此现象透露出的信息是,其实两岸人民早已通过这些闽南语歌曲进行一种无形的心灵交流,甚至可谓两岸人民因着同源同语歌曲的传唱,而拉近了彼此分隔数十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