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婚姻自由
前文述及联华影业成立后拍摄不少描绘社会背景的电影,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二部电影《野草闲花》,描写贫穷卖花女与富二代相恋却不受家庭祝福的故事,由阮玲玉与金焰分饰。剧情中,卖花女在富二代协助下成为红歌星,因当时声音技术刚被运用在有声电影,技术不是很纯熟,成本亦高,为了呈现剧中女主角演唱情节,导演孙瑜除在运镜上采用新颖手法之外,也以俄罗斯民歌曲调填上《寻兄词》,作为影片主题歌,灌制成唱片。放映影片时,当银幕上出现歌唱镜头时,即以唱机放出,使得影音交融,特别感人。[8]这首《寻兄词》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主题曲。
时值《火烧红莲寺》、《火烧百花台》、《荒江女侠》等武侠神怪片分别以连续剧集出现之际,《野草闲花》以其高雅及清新的格调吸引大量观众,而《寻兄词》一曲也四处被传唱。上海默片电影时代为剧情写歌并于电影放映时播放的方式,在影片入岛时被运用在电影宣传上,而成了台湾闽南语流行歌创作的滥觞,因缘际会开展出流行歌的创作风潮,而延续至今成就无数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上海著名演员阮玲玉,虽然在情字路上坎坷,于1935年正当26岁成熟丰润之年以自杀结束生命,不过在其生前主演过大约二十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主演内容以婚姻、爱情中遭遇不幸女子居多。1931年,联华影业于上海上映另一部描写贫女与富二代爱情故事的电影《桃花泣血记》,由卜万苍导演,亦为阮玲玉与金焰主演,于1932年引进宝岛。[9]
《桃花泣血记》剧情叙述牧场主人之子“德恩”爱上牧羊人之女“琳姑”,却遭男主角之母反对,[10]这场富男与贫女之恋,在昔日旧社会门不当户不对情况下,这对有着“新思潮、新观念”的热恋男女,虽极力争取婚姻自由却未果,而终以悲剧收场,电影在内地上映时赚人热泪。因此,当《桃花泣血记》引进台湾上映时,为了电影票房,片商祭出有如现今“打歌”之构想,邀请台北大稻埕著名“辩士”[11]詹天马,针对电影剧情写下《桃花泣血记》歌词,王云峰负责谱曲。
当电影上映前,片商乃差遣小型西式乐队于大街小巷演奏这首宣传歌,随着电影于全台上映自然也唱遍宝岛,此一现象更引起日商“古伦美亚”(今译“哥伦比亚”)唱片负责人柏野正次郎的重视,决定摆脱过去以戏曲为主要内容的唱片制作与发行,将这首《桃花泣血记》录制成“曲盘”,由歌手“纯纯”主唱。[12]虽然是一部以悲剧结局的电影,此宣传歌的音乐节奏却是进行曲式的;一经机械式复制及传播,唱片之传唱效果更甚于仅在电影上映前的游街式演奏,也因此,《桃花泣血记》旋律于大街小巷传遍,至今六七十岁以上的台湾人民均能琅琅上口,继而掀起台湾流行歌时代的序幕。宣传歌的歌词有十段:
人生亲像桃花枝,有时开花有时死;
花有春天再开期,人若死去无活时。
恋爱无分阶级性,第一要紧是真情;
琳姑出世歹环境,亲像桃花彼薄命。
礼教束缚非现代,最好自由的世界;
德恩老母无理解,虽然有钱都也害。
德恩无想是富户,坚心实意艾琳姑;
免惊侥负来相误,我是男子无胡涂。
琳姑自本也爱伊,相信德恩无怀疑;
两人结缘真欢喜,望欲做伊的妻女。
爱情愈好事愈济,顽固老母真啰唆;
富男贫女盖不好,强制平地起风波。
红言自本多薄命,拆散双人的真情;
运命作孽真侥幸,失意断送过一生。
离别碍人盖艰苦,亲像钝刀割肠肚;
伤心啼笑并倒铺,凄惨失意行无路。
压迫子儿过无理,家庭革命随时起;
德恩走去欲见伊,可怜见面已经死。
文明社会新时代,恋爱自由才应该;
阶级约束是有害,婚姻制度着大改。
做人父母爱注意,旧式礼教着抛弃;
结果发生啥代志,请看桃花泣血记。[13]
其中,第一段“人生亲像桃花枝,有时开花有时死,花有春天再开期,人若死去无活时”,第九段“文明社会新时代,恋爱自由即应该,阶级拘束是有害,婚姻制度着大改”,第十段“做人爸母爱注意,旧式礼教着抛弃,结果发生甚代志,请看桃花泣血记”,歌词架构在电影故事的发展,除叙述分段剧情之外,也借此鼓吹要调整封建社会下因阶级划分所产生的婚姻制度,打破因阶级所造成之迷思,并倡导自由恋爱观念,流行歌曲传唱全岛内,从其受欢迎程度,亦能理解当时社会正处于逐渐接受开放观念,对解除传统桎梏,向往自由与异性交往观念之渴望。
1933年另一部亦由阮玲玉主演之影片《城市之夜》入岛时,唱片公司嗅出商机,循着《桃》片模式,再度聘请词曲作家李临秋与王云峰运用电影剧情写出同名歌曲,[14]歌词中写出贫女的愁绪而不得不接受富二代之爱,最后却有圆满结局,曲盘于1935年发行。该片于大陆内地播放时,亦属于左翼运动下之文艺产物,电影剧情最后虽以喜剧收场,其主轴思想亦阐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