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曲
在过去探讨有关歌仔戏于台湾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多提及歌仔戏来自福建的锦歌与歌仔,并吸收了许多富有台湾地方色彩的民谣,如:《思想起》、《牛犂歌》、《留伞调》,以及古老歌仔调如《七字调》、《杂念调》、《乞食调》,而成为歌仔戏主要曲牌。[31]
不论是台湾民谣或歌仔调,都是一般民众情感自然流露的语言,它原为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歌仔戏因吸收了它们,而成为最适合群众胃口、最受喜爱的戏曲。而另一方面,台湾民谣也透过歌仔戏予以传播,借着歌仔戏的全台巡演,让台湾民谣传颂宝岛每一个角落。
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流行歌曲占据最大的音乐市场,而歌仔戏剧团为迎合年轻一辈观众的兴趣,乃穿插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然而,由于大部分所唱歌词完全与剧情脱节,常随一首流行歌不复在市面上流行,也就很快地在戏台上销声匿迹。因此,除极少数曲调悦耳,音乐风格接近,唱词又能与剧情吻合,如:《农村曲》用于出外耕作,《青春岭》用于情侣相偕出游之外,其余绝大多数流行歌在歌仔戏中,只是暂时客串性质。偶尔歌仔戏班也会采用翻成闽南语的日本流行歌或西洋歌曲,但此举已严重扼杀歌仔戏的正确发展。
流行歌的曲式很难和歌仔戏传统的四句结构之歌词相配合,于是有“新调”的产生,是由乐师模仿旧有的歌仔戏调及民谣风格,谱创或改编出来的五声音阶曲调。由于新鲜动听,颇受观众喜爱,“新调”便渐成为歌仔戏音乐的新血轮。有时候,“新调”又转换成民谣式乐曲而流行传唱。
由传统戏曲演变成台湾民谣的乐曲例如:(一)歌仔戏歌谣——《薛平贵回窑会王宝钏》、《杂念调》、《上京赴考》、《七字仔调》;《山伯英台》、《哭调》、《农村酒歌》、《留伞调》;《都马走路调》、《都马调》;《男儿立志出乡关》、《吟诗调》;《昔时贤文》、《吟咏调》;《千家诗》、《吟诗调》;笨段仙《吟诗调》、《彰化调》、《雪梅思君》。(二)南北管歌谣——《百家春》、《相思灯》、《闹五更》(北管小曲)、《牛郎织女》(北管乱弹)。(三)歌舞小戏(车鼓歌舞、驶犂歌舞、牵亡歌舞)——《车鼓歌》、《病子歌》、《桃花过渡》、《五更鼓》、《月月按》、《驶犂歌》。(四)民间念谣——《乞食调》、《劝世歌》、《乞食卖艺调》、《五孔小调》。
回顾日据时期流传下来的老曲盘,闽南语流行歌及歌仔戏可说是当时民间两大娱乐,徐丽纱女士与林良哲先生曾于一项由民族音乐学会主办的“民族音乐之当代性”研讨会中,以“台语流行歌与歌仔戏音乐发展的相关性”为题,提出日据时期闽南语流行歌及歌仔戏为研究台湾音乐史重要的论点。以下为本研究者曾于该场研讨会后针对两位提出论点的报导:
徐丽纱与林良哲指出,歌仔戏与闽南语流行歌,在日据时期形成台湾民间娱乐的两大主流,主要是都市化、现代化及商业化的结果所致。日本政府在统治台湾后,进行台湾现代化工程,台湾各城市除了硬件建设外,也引进蓄音器(留声机)、曲盘(唱片)及收音机等新科技产品。[32]
商业发达造就商人与中产阶级,并为流行工业提供发展的契机,歌仔戏与闽南语流行歌之曲盘发行正是当时“流行工业”的一环。后来因台湾总督府在北中南陆续设立“放送局”,每天都会利用一段时间播放台湾音乐,而间接促进唱片的发达。
当时,比较有名的唱片为美国的“古伦美亚”(Columbia)公司,1903年,该公司制作的“平圆盘”开始输入日本,并由美国技师到日本为艺人录制唱片。1907年由美国人投资的“日本蓄音器制造株式会社”在日本成立;1910年则在台北荣町设立“株式会社日本蓄音器商会台北出张所”,开始在台贩卖蓄音器与唱片的业务。
徐丽纱等人分析,日据时期录制并贩卖台湾音乐唱片时,并没有所谓的闽南语流行歌出现,大约在1914年即开始有商人在录制台湾音乐,内容以传统戏曲与乡土民歌为主,包括:北管、客家采茶、八音及歌仔。此一时期台湾民间所谓的流行音乐,指的是纯民谣与歌仔等乡土歌曲。
1920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歌仔在剧本结构、舞台表演、后场音乐与背景道具等方面,融入北管、南管、京戏、福州戏等戏剧特点,原有的说唱及小戏形式的“歌仔”,渐具备完善的戏剧形式,也开始有职业戏班的产生,并进入都市剧场表演。
1920年代中期,台湾音乐唱片的曲目出现所谓的“流行小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更鼓》、《雪梅思君》等歌曲。末期则有闽南语歌曲的创作者尝试歌曲的创作,例如:梁松林作词、王文龙作曲的《悲恋情曲——爱玉自叹》,此曲与《雪梅思君》无论调式、旋法及曲式等,皆是仿歌仔戏以单曲体反复演唱多段歌词的分节歌曲形式,与传唱至今之流行歌形式大异其趣。
20世纪30年代后,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大力投入流行歌市场,像影戏(电影)主题歌引导潮流,其中,《桃花泣血记》为此类歌曲的滥觞。随后,胜利唱片公司开启了“小曲流行歌”路线,著名的《白牡丹》正是代表作。
此时歌仔戏艺人及后场乐师也投入流行歌市场,并成为流行歌坛主力。另一方面,在闽南语流行歌的流行风潮下,歌仔戏的唱腔因流行歌盛行,风格开始向流行歌“倾斜”,而产生大量“新调”,部分“新调”则为歌仔戏演员所演唱之流行歌形式唱腔,如:《心酸酸》等。
除此,个别作曲家也有特爱融入戏曲风格者,如:光复后作曲家姚赞福;在姚赞福生前曾与他有过密切互动的现代作曲家陈和平,向本研究者提到闽南语歌曲创作受戏曲影响情况如下:
提到日据时期创作的闽南语流行歌曲,我认为,在歌曲旋律与乐器的使用上,受到大陆民谣与弦仔的影响很深。像是陈达儒作词、陈秋霖作曲的《月夜叹》有歌仔的味道,陈达儒作词、苏桐作曲、凤飞飞主唱的《姊妹爱》使用了扬琴为主乐器。姚赞福作曲的《心酸酸》与《无缘做鸳鸯》都使用了来自闽南的“锦歌”,也就是我们说的“歌仔”里面的哭调。姚赞福当过牧师,爱看歌仔戏,有一次曾和他去看歌仔戏,看到一半,他就对我说:“和平,你看,这段曲子改一改就变成流行歌了。”回家后他真的写下《日落西山》,他的脑子里受到歌仔影响的情形可见一斑。那是1966年的事,来年他就辞世。[33]
陈和平本人也曾采谱,以歌仔的【都马调】写下《黄帝子孙》(刘雪虹主唱),【七字调】写下《秋田相思曲》(黄秋田主唱)。此外,也用十二段台湾民谣、歌仔调,包括《姊妹爱》、《心酸酸》、《台东人》、《浪子走天涯》、《运河悲喜曲》等,写下《三国演义》(张雪君与李峰合唱)。
不过,资深作曲家曾仲影的论点认为歌仔不一定影响流行歌,但亦坦言歌仔戏里会唱一些流行歌曲。曾仲影接受本研究者访问时提到:
也有人说,歌仔去影响流行歌,但我认为这两者是完全不搭嘎的,是没有关连的。流行歌曲以五音阶为主,do,re,me,sol,la,歌仔的乐师不看五线谱,对流行歌也不懂,两者是并行线,没有交集。至于为什么歌仔戏会唱《心酸酸》、《望春风》、《雨夜花》、《月夜叹》之类的闽南语歌,应该是因为【七字调】、【都马调】唱久了,想换个新鲜的曲调吧。[34]
不过无论如何,歌仔戏里借用民谣、南北管乐曲、闽南语流行歌、汉语流行歌或其他东西洋乐曲者,却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