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对峙冷战时期及之前的闽南语歌曲传唱渠道

第二节 两岸对峙冷战时期及之前的闽南语歌曲传唱渠道

根据本研究者所进行之访谈与相关文献显示,两岸在冷战对峙时期或者更早之前,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即已随着时代洪流与人民的脚步,逐渐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流传至大陆。研究闽南文化的学者陈耕曾提及:

我们这些生长在厦门、漳州和泉州的人,小时候都会唱《农村曲》。[14]上山下乡的时候,这首歌更成为闽南知青的歌谣,尤其是‘为着顾三顿,不惊田水冷霜霜’更成为口头禅。当然,那个时候,有谁知道词曲作者为谁,只当是民间歌仔。

“民间歌仔”即岛内所称的台湾民谣,是台湾的民间音乐家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汲取新营养的伟大创造。由于在1949年以前两岸闽南人的来往十分频繁,这些本地歌仔有许多也很快就传回闽南并流行开来。如:宜兰的《丢丢铜仔》、恒春的《草蜢弄鸡公》与《思想起》、嘉义的《一只鸟仔》等台湾歌仔,早已成为所有闽南人家喻户晓的歌仔。[15]

由此可知,尽管不知《农村曲》如何传入大陆,但至少在1950年代,大陆即已传唱台湾闽南语歌曲。[16]亦即:在大陆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虽然两岸人民交往不如现在开放,台湾闽南语歌曲却已经在一般百姓私下之间流传开来。

在改革开放之前,也许已经有一些人透过广播或录音带偷偷听台湾的闽南语歌曲。以前的年代,这样的作法虽然是违法的,但好奇者仍然大有人在,哪怕有一台矿石收音机,也成了他们在夜晚公余之间收听美国之音,或者台湾广播节目里邓丽君歌曲的最佳工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大陆更开始有大量录音带流传开来。[17]

改革开放后,全大陆境内通过视听多媒体等科技产品的流通等管道,以及台湾开放探亲,同时开启和大陆的交流等因素,闽南语歌曲流传程度愈发迅速,所流传的范围更及于全中国大陆。由本研究针对两岸流行乐界、闽南语歌曲界、文化艺术界人士所进行之访谈,对此情形均有所描述。综合其意见,以两岸政治对峙冷战时期为分野,在这之前及当时期,其流传至大陆的管道大约有以下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