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海峡上空无线电波与扬声器传播
无线电波与扬声器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及心战喊话,此包括:台湾面向大陆广播之“中国广播公司自由之声”、“中央广播电台”、渔业电台、成立于1971年之无线电视台——中华电视台,以及俗称“大喇叭”的扬声器。黄石麟、蓝雪霏、王维生、曾学文等人不约而同提及:
听广播是闽南语歌曲流传大陆的渠道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那儿就常有台湾面向大陆的渔业广播、中广自由中国之声等广播频道,这些歌曲经由广播电台的播放,而传到大陆东南沿海的渔村百姓间。[69]
在两岸隔绝状态下,台湾的闽南语歌曲透过邓丽君的录音带传来,像《望春风》、《烧肉粽》、《天黑黑》等,甚至传唱后还有上海等地的歌手以普通话去演唱这些原本以闽南语演唱的歌曲。[70]
在1970年代初期,当我还是十多岁,家住石井时,就常听到金门对岸的大喇叭传过来的广播,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以普通话歌曲为主,也有像《烧肉粽》、《天黑黑》等闽南语歌曲。此外,当年,在石井一带可购得三用机与一些台湾来的流行歌曲录音盒带,因此,在石井、泉州一带,要听到闽南语歌曲是很容易的事。有趣的是,为了要干扰人民收听金门传来的大喇叺,当地的政府也会在街头巷尾同时播放这边的音乐,不过多数的人民还是喜欢听邓丽君的歌。[71]
1970年代末期,蔚蓝色的海峡不安地涌动着,在两岸对峙多年后,闽南沿海一带民众和宝岛有了“另类的接触”;在海边,除了阵阵自大喇叭传出的讲话声或音乐歌曲声外,居民家里的电视屏幕出现不同的人物与声音。曾学文为文回忆当时情况:
当有一天,闽南沿海的百姓打开电视机,突然发现电视里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身影,人们纷纷相告:“我收到了那边的电视,听到那边的歌仔戏!”话还未说完,又赶紧噤声。这一切源于咫尺的两岸对峙太久了。[72]
自屏幕里映入大陆人民眼帘的不仅是歌仔戏,当然也包括以演唱闽南语歌曲的歌唱节目。不仅仅是福建这方面有相同经验,台湾资深广播电台闽南语歌曲节目主持人丁村与曾仲影也有相关说法:
我从1970年开始在凤鸣电台主持闽南语歌曲的节目,在两岸当局没有交流的时代,闽南语歌曲是如何传到大陆去的问题,渔业电台也是一个可能的管道。在1960年代,凤鸣电台就已经在澎湖架设渔业电台。两岸开始交流之后,有一次我去厦门,就收听到凤鸣在澎湖电台发送的节目,所以虽然在封闭社会里,听这类广播多数是不合法的,但不论是邓丽君的歌或是《一支小雨伞》等歌,都可能是这样传送过去的。
以前,曾经就有当船员的听众向我反映说,在海上收听广播其实是找寻回家之路的最好方法。若收听台湾的广播,收音清楚就表示接近台湾本岛了;若稍微偏道朝向大陆沿海,广播就会出现杂音。因此,闽南一带的渔船在船上收听到台湾广播里的闽南语歌曲,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尤其,渔船在海上作业一待就好几天,无聊时收听广播是最好的消遣,所以打渔人家能听到台湾的闽南语歌曲,那些歌曲自然就耳熟能详了。[73]
七八年前有一次和朋友到漳州录像,漳州芗剧团乐师在演奏时,竟也奏了我在70年代为杨丽花歌仔戏团所写的歌仔。问他们怎么会演这个,对方说是在海口收看台湾的歌仔戏电视节目,听过后就把旋律抄起来,显然在大陆沿海要收听或收看台湾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并不难。[74]
由相关资料显示,1949年“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播迁来台,7月16日,以“自由中国之声”呼号恢复对国际广播;11月,“中国广播公司”(中广)召开首次股东大会,承接原“中央广播电台”业务。1950年11月,“中央”调拨“中广”中波机一部,沿用“中央广播电台”呼号,对大陆播音。1954年5月,中广“大陆广播组”扩大为“大陆广播部”,以国、闽、客、粤、潮州、藏语、蒙古语、维吾尔等语播音,人事经费独立。1972年中广“大陆广播部”正名为“中央广播电台”。[75]
当年担任对大陆广播的地点,在现今嘉义县民雄“国家广播文物馆”,此前身为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所设之“民雄放送所”,发射机采用的是日本NEC电气制造的MB-15-A型100瓩中波发射机。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雄放送所”及一切设备由国民党政府先委托跨海来台、换了身份的“中国广播公司”代表接收管理,改名为“台湾广播电台民雄播送机室”。继续用“中央广播电台”呼号,宣达对大陆地区同胞关怀之情,民雄播送机室也因而一改“为日宣传”的历史角色,正式加入了对大陆广播的行列。之后,民雄播送机室为了加强对大陆广播,建立了第一套微波传送系统CW-20,还扩建收音站及改装发射机。另外,又在电台东侧购地新建四塔定向天线系统,于1954年5月20日正式对中国大陆华中地区广播,同时改名为“中央广播电台民雄机室”。[76]
在一篇以《金门炮战轶事:大陆广播提醒台军收被子》为主题的文章就如此叙述: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台当局一直在利用广播,对大陆展开所谓“攻心战”。在那个年代,台当局不仅利用广播对大陆民众“攻心”,还借助广播指挥潜伏在大陆的特务。作为反击,大陆对台广播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
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为展开对大陆的宣传,开始利用“中央广播电台”对大陆播音,每天播出6小时。1951年8月,为加强心战攻势,中广又成立了大陆广播部。到了1955年,金门对大陆广播也被台当局纳入了心战行列。
金门与厦门仅5公里之隔,是台当局管辖的25个县市中离大陆最近的地区,因此这里自然就成了“反攻大陆”的最前沿。起初,台“国防部”在金门只设了一个播音队,对大陆沿海广播。从1954年到1967年,这里增设了4个广播站,也就是所谓的“金门前线电台”。他们用2400瓦的扩音器,24小时连续播放政治喊话或音乐。
当时,央广的三台发射机都是清一色的美国货,它们使用360度活动天线,播音时模仿大陆播音员的语言、口气,谎称是上海、山东的电台,每次播出15分钟后立即变换频率,让大陆搞不清是在大陆发射的,还是在台湾发射的。
再后来,台当局掌握了一种新的‘心战’武器,那就是邓丽君的歌声,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歌曲,一度被大陆民众喜爱,邓丽君还因此获得台“国防部”总政战部颁发的奖状。[77]
《谈戒严时期政府对大陆的空飘与广播》与《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两岸心战60年》两篇文章同时提到:
广播也是“政府”对大陆心战与宣传的重要工具,主要的电台有金门前线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公司”的“自由中国之声”。而金门对大陆广播工作,始于1955年10月31日,初名“金门军中广播电台”,直隶“国防部”播音总队,电台设于陈坑(尚义),其任务为对大陆及对金门军民广播,节目内容因听众对象而异。由于仅有中波发射机一部,而电波最远可达福建地区一带。
1960年3月,广播电台移隶“国防部”心战总队,改为专事对敌从事心战的单位,1962年5月加冠为“光华之声金门广播电台”,广播节目着重各种政治号召、宣传金马台澎的进步壮大、鼓舞“反毛反共”、扩大“敌前抗暴活动”、并对“敌军”策反招降。光华之声金门广播电台的台址设在塔后村郊的山洞里,当时的金门民间尚没有供电设备,需自行发电,配合电波发射机进行广播。[78]
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国民党启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央广民雄分台台长黄吉祥说,当时他们用一种美国生产的“360度旋转天线”,可以不定时、不定角度发射无线电波,甚至发射频率也可以随时更改。‘如果我们要对山东省广播,我们就会把角度调到山东省;我要对华南地区的话,就调到华南。
向大陆发射心战节目信号的机器,最初安装在美国军舰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转赠给台湾后,被安置于台湾中部的嘉义民雄,这里地表潮湿,地势平坦,是进行无线电波传输的绝好位置。进入70年代,央广的播音也逐渐“软化”,并推出新式“武器”——邓丽君。[79]
前文曾述及,台湾的“福建歌后”李芊慧自述,1970年代因常上华视“农村曲”节目而在东南沿海厦漳泉一带颇具知名度;类似情形更以邓丽君为最,台湾当局采用邓丽君歌声作为主打对大陆宣传的“武器”,通过高频率的“放送”,东南沿海家庭通过收看华视节目,并传唱台湾歌曲的情形也随之普遍起来。
由此可见,在两岸政治对峙的年代,不论是通过何种渠道,不论是公开的或私下的,双方的人民仍然在一种自然的情况下,传唱相同血源、相同文化、相同语言的歌曲,尤其是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多数台湾人的祖籍来自闽南地区,与大陆东南沿海的福建语言相通,岛内台湾人传唱着,海外及大陆的福建人亦传唱着;可以这么说,即便在两岸政治分隔分治年代,散居在不同地区的闽南人同步在异地传唱着语言声腔相同的歌曲,更进而通过这些歌曲进行一种无形的、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