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 论
翻开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历史,正好是一部最适合探讨文化传播渠道与过程的历史。
“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千个人去没人转,台湾所在灭人山……”三四百年前的福建先民冒着清朝廷海禁政策与海象不佳的风险,偷渡跨越暗潮汹涌、艰险难渡、俗称“黑水沟”之台湾海峡,“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边摇桨边唱起《渡台悲歌》。
又过了一两百年,在一片哀歌中,宝岛人民陆续沦为被殖民统治的命运;好不容易重返祖国怀抱,又再度因战争,而与祖国大陆分隔分治。值得庆幸的是,自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迄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互动又热络起来,不论从文化、经济、社会各层面,均朝着正向、和平之路迈进。从大历史来看,居于特殊战略地位的台湾,不断从各次的人口迁移与文化融合中,拥有了更多元化的人文资产。这其中,最可贵的就是源自大陆的闽南文化,自母体文化数度脱离出来后又接续展开汇融的过程与其所积累的果实。
本研究主要探讨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传播之历史,回顾闽南语歌曲之播散过程,当汉人移垦来台之际也同时传进了闽南原乡的歌曲文化,这些歌曲在百姓先民之间传唱着,而产生各种种的变异。既便两岸进入分治的年代,这些创造出来的变异,仿佛挥应着母体无形的呼唤,寻着各种渠道再回传到了大陆原乡。原乡人民的传唱与子文化的刺激,更甚地激起对于当地原创闽南语歌曲的另一些火花,也提高了原乡对这一文化领域发展和创新的认识,激起文化借取或文化创造的强烈动机。
来自中原文化的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特点;闽南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向外移民的重镇,闽南文化播散至台湾及东南亚均从闽南出发。由于台湾人有超过七成以上的人口来自闽南,其文化渊源与闽南地区同源自于中原文化,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共形成了闽台“共同文化区”。
而台湾多数人祖籍地之闽南地区依山傍海,江河纵横,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洋文化于省内交织,人民群众口头代代相传的民歌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有着“歌乡”之称。各类民歌加上锦歌、俚歌、芗曲说唱等曲艺音乐,丰富闽乡的歌曲风貌,闽南语民歌与歌仔获得充分的发展。先民们更将原乡民歌、戏曲、歌舞、说唱、乐器和宗教音乐带入台湾,这些都在岛内生根开花,繁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吸收融合,有的仍保持原貌,有的已发展成具有本岛特色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支独秀之花,从原乡闽南语歌曲向台湾播迁的轨迹可看出:福佬文化和闽南文化形成一对琴瑟和鸣的姐妹花。
闽南文化与闽南语原生态之歌曲形态,在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这部分已显现;从历史记载得知,闽南人于福建南部的集合来自长期大规模移民运动,闽南人的形成正是闽南文化赖以生成的历史契机与基本途径。从文化传播角度而言,移民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更由此可见,移民同时亦为文化变异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另一主轴则从历史过程中,概要式地回顾与整理台湾闽南语歌曲之演变,并以“输入传流期”、“生发萌芽期”、“酝酿潜伏期”与“暴冲播散期”四个时期来探讨,梳理出各时期闽南语歌曲发展的特色,以及不同时期传播与当代社会的意义,总结归纳出以下五点文化传播上的意义:
(一)明清至民初之“输入传流期”,福建与广东移民逐次入岛垦殖,这时期的先民们主要传唱着来自原乡闽南地区的民歌或歌仔;也生发出受到闽南文化影响并于宝岛自发形成的民谣歌曲。这是以歌曲为载体,随着移民的脚步,将闽南文化向外播散,带进了入台湾的典型实例。
(二)民国初年至日据时期之“生发萌芽期”,此时期的台湾被异族统治,却产生大量创作歌曲。这些歌曲有的受到大陆文化思潮与电影的启发,有的仍保持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当然亦有些受到殖民的日本文化影响,再通过文化工业的唱片曲盘传唱着。另一方面更显示出:虽在被殖民的时代,台湾人借着歌曲来抒解被压抑的心情,并吐露着渐趋开放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光复后至“解严”之“酝酿潜伏期”,此阶段时期为台湾戒严时期。在大众传播媒体上播放方言歌曲与节目有其限制,受到此一方言被打压政策影响,作曲家生存受到挤压,作曲意愿阙如,然市场上仍有听歌需求,也为降低制作成本,乃兴起大量翻唱日本旋律之歌曲。被殖民的台湾虽然光复了,日本文化仍然影响着台湾社会;由此可见,战争或殖民所带来的文化侵略与文化传播效果之强大,对于母体文化的伤害甚深。所幸,随着岛内广播与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体的盛行与兴起,流行文化于社会中渐受到百姓欢迎,从闽南地区带入台湾的木偶戏转变而成电视布袋戏的风行,拜全民观看布袋戏之赐,搭配剧情的布袋戏歌曲兴起,原创之闽南语布袋戏歌曲恰与日本翻唱歌曲形成此时期两大流派,在“黑暗”中出现的这道曙光正为传统艺术的传承有了新的呈现与解读。
(四)“解严”至今之“暴冲播散期”,此正是西方作曲手法大量被运用在歌曲与音乐创作方面的典型代表,加上原有日本歌曲曲风,以及政治上“解严”后台湾整体社会之风潮影响,闽南语歌曲之文本更注入了在地意识思维,不论从歌词或旋律看,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承继了来自闽南地区歌曲的风格,流行歌曲也从民谣走向创作,除了口传之外,并在现代电音音乐与各类有力的文化传播工具的推波助澜下,陆续开出茂盛的花朵与果实。
进入21世纪,闽南语歌曲终呈现出百花齐开的局面。随着台湾民主政治与社会的开放,迅速向全球各地之闽南族群传播开来,更回传至大陆,不仅在原乡传唱,同时带动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促进与鼓励大陆闽南语歌曲创作,促进闽南语方言在大陆的发展,以及促进两岸人民和谐共创闽南语歌曲发展。闽南语歌曲的传唱不仅仅在中国大陆,甚至以方言之姿,跃升为全球华人共通的语言。从传播角度而言,歌曲的回流刺激了原乡闽南地区的歌曲创作;而向东南亚或全球华人的播散,更加地活化了闽南语方言在全球的推广。
总而论之,闽南语歌曲在台湾的传播,除了承继来自闽南原乡的歌曲风格,亦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其中以日本文化为最。日据时期或光复后,台湾均有作曲家前往日本深造,在作曲风格上偏向大和民族小调;而光复后搭配上电声编曲,更具日本演歌派风格。此外,光复后翻唱日本歌曲风潮兴起,市面上流传大量日本风味的闽南语歌曲,甚少具有民族音乐曲风的创作,对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推广影响不可谓不小。
自然产生的民歌或经由词曲作家所创作的流行歌,其歌词文本是见证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产物,不论是因应电影而作来宣扬与引领社会思潮,或者是反映时代走过的足迹,在所传唱的闽南语流行歌里得到了印证。民谣与流行歌的文本内容亦能显现出当时代人民的种种心情与社会变迁过程,于本研究中亦辟单元以分析歌曲文本背后的社会思维。
直至现代,既便两岸在对峙冷战时代,甚至到开启正式交流之前后,两岸人民都通过闽南语歌曲的传唱,进行一项无形的心灵交往。闽南语歌曲响彻全大陆各个角落之际,对于原乡流行音乐的发展、闽南语歌曲创作、闽南方言在大陆的发展,以及两岸和平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文化传播角度而言,迁居到宝岛的闽南人就是一个海外移民,他是带着原来所使用的母语到一个新的空间,在新的生活空间,因自我文化需求,所产生的歌曲,因为两岸重新恢复交通,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回到他自己的家乡,即移民者的原乡,因而产生了新的社会意义。
就边缘与核心的概念而言,如果台湾作为歌曲的中心,闽南的原乡是一个相对的边缘,但是,中心与边缘是相对的,闽南文化的中心当然还是在闽南。在异乡,它出现了新的发展;从歌曲的形式而言,它取得了新的文化上的意义和传播条件。它回流了,因为两岸不再隔绝,它的回流在原乡又产生了新的文化意义,这是值得通过两岸研究与考察的重要追索的题目。
本研究进而论述解读闽南语歌曲传播的情形,传播就像水往下流传,文化亦然。多少年来,闽南文化的重心一直在移动,文化的中心点不断在移动,宋朝时闽南文化重心在泉州,随着历代的发展,逐渐往南移至厦门;现代到了1960年代则迁移至台湾,而中心点的位移,视该“点”吸收外来文化的方便性与质量,正如港口的移动就因其具有充分的条件吸取更多文化,由此观之:文化中心点的位移与重建关键即在于其是否能吸收更多的外来文化。
1930年代,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台湾产生了闽南语创作的流行歌。从此可看出:谁能吸收外来文化,即可占据主导地位。1950年代,香港与台湾同时直接接触西方文化,又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据点;198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更比大陆提早吸收外来的新文化因素。因此,任何占领高地者,跟水流一样,向着文化区去扩展与延伸。
闽南文化四项伟大创造之一的歌仔戏,其诞生于台湾,是由闽南原乡的歌仔传到台湾之后,与客家、高山族的结合,而产生本地歌仔及七字调,并形成了歌仔戏。其二之霹雳布袋戏,在闽南木偶戏的基础下,于台湾从古典布袋戏、金光布袋戏的演进中,造就了结合现代流行文化的霹雳布袋戏,也始终跟随着时代潮流的推进。闽南文化伟大创造之三的嘉庚建筑,其吸取南洋西方建筑文化之后,被侨民带回了闽南,此乃通过南洋的闽南文化去吸收。而闽南语歌曲亦如是,由闽南的民歌、歌仔传到台湾后,吸收日本与西方的外来文化,用现代音乐理论去创作,在配合上电声作曲模式后,通过文化工业及大众传媒的运作与传播之后,成就全球华人传唱不辍的乐歌。
由本研究中也印证出:文化只有通过交往,吸收他者的文化,扎根于自己的土地,吸收了新的文化,才能生出新的“孩子”,才能占据文化高地,所以,每一代的人都应有自己的音乐与戏曲,无吸收则无创造,无开放亦无创造,这给了人们一种启示。
而就闽南语歌曲的传播与创新,我们印证了文化与传播关系的定论:
(一)文化像一条河流,跟着时代推移,并非一成不变与僵化。
(二)文化前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吸收外来文化,通过外来文化的营养再加以大胆融合,并有所创造。
(三)谁能创造新的文化,谁就能引领文化的潮头,占据文化主导地位,并向外传播。从闽南语歌曲可看出此一自觉性的前进,而显现此三项文化发展的规律。
本研究通过闽南语歌曲于海峡两岸的传唱轨迹,再度系牵起台湾与大陆的五缘关系,在输理其间历史脉胳之余,本研究亦有如下之建议:
(一)碍于篇幅限制,本研究对于其他闽南文化播散地如东南亚国家等地,有关闽南语歌曲传唱之探讨,无法涵盖;未来,若有机会,可再针对该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闽南文化为我国现存中原汉民族之“活化石”,有关闽南语歌曲原乡之各类民歌、歌仔等歌曲唱谣,以及于台湾经由不同时代所融合与创作出来的歌曲,亦为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资产,两岸有必要针对此一课题共同合作,进行搜罗与整理,以建立一个闽南语歌曲之音乐知识库,作为后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