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陈达儒
从战前写到战后,当代创作量最多且最年轻的作词家,生前遗留下三百多首流行歌作品,他是陈达儒;本研究者曾访问其子陈国庆与台湾文史专家庄永明谈陈达儒,报导如下:
曾获第一届金曲奖特别奖项的第一代作词家陈达儒,八年前因癌症去世,遗留三百多首词作,像《白牡丹》、《青春岭》、《农村曲》、《心酸酸》,到战后的《安平追想曲》、《南都夜曲》等,他是当代创作量最多且最年轻的作词家。
陈达儒出生于艋舺祖师庙附近,与台湾前辈音乐家张福兴是邻居,求学阶段半工半读,一边作活版印刷并拜师学习汉文。在胜利唱片文艺部长张福兴的引领下,于1935年投身台湾创作歌谣的行列。
陈达儒的长子陈国庆说,过去他常听父亲提及,进入唱片界后因与同为歌仔戏著名乐师陈秋霖与苏桐,以及曾任牧师的姚赞福等作曲家往来密切,大家谈得来且又是同好,写词写曲自然成了互相督促的功课。工作之余,父亲也全心全意投入作词领域。他最常在深夜作词,写好后隔天就立刻拿给陈秋霖等人作曲。[43]
“二陈”合作的名曲包括:《白牡丹》、《满山春色》等,台湾歌谣历史研究者庄永明分析说,陈达儒写《白牡丹》时才19岁,就能把少女思春的心情“单守花园一枝春”描述得那么贴切;而陈秋霖以优雅徐缓旋律来歌咏袅袅淑女,简直可以“绿叶衬托红花”来形容。
另一位搭档姚赞福与陈达儒合作的《心酸酸》与《悲恋的酒杯》,[44]让他在台湾创作歌谣中也占了一席之地。不过,姚赞福的际遇没有陈达儒好,晚年潦倒,60岁病逝,连丧葬费都成了问题。
陈达儒的《农村曲》与《青春岭》则与苏桐合作。与陈秋霖同为日据时代台北歌仔戏班三大名乐师之一的苏桐,擅长扬琴,是一位典型的民间艺人。陈达儒以“都市人”的心情体会“做田人”的甘苦,搭配苏桐的旋律,传唱至今曾被音乐家马水龙改编为钢琴演奏曲。
光复后,陈达儒也写下许多首名曲,像《南都夜曲》,有一说是他游览台南古都时得到灵感而写,不过,庄永明曾在陈达儒早年自费出版的“歌仔簿”上发现,此曲原名为《南京夜曲》,上面更有陈达儒自己亲笔更动的笔迹,主要是描写酒家女的心声,不过为何将“南京”改为“南都”,后人已不可考了。
陈达儒另一首《安平追想曲》更让不少台湾人有共同回忆,这首歌背后有段插曲:1951年,陈达儒住在台南的文人姑丈许丙丁,介绍作曲家许石北上找他,许石带了一首作好的曲子,言明不能更动其中任何旋律。下笔一向迅速的陈达儒这下子被考倒了,始终交不了差,后来陪太太回台南娘家,游览安平古堡,登上斑驳历史遗迹,在感念天地悠悠之余,回家后立刻构思出三百多年前可能发生的一段异国情鸳故事。
陈达儒的作品最大特色是歌词本身就是一篇感人的故事,也宛如“一出戏”,有人物、场景,一段一段推展故事,情节仿佛在写一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