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圈的形成与建立
研究海峡两岸历史与文化的专家学者均认为,福建地区和台湾地区的文化都源自中华传统文化。[7]不可讳言地,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形成了闽台“共同文化区”。
自历史上看,大量中原汉族人民为避乱向南迁徙,通过福建沿海向台湾移民,从而形成台湾社会人口的主体部分。据史料记载,史上共发生过五次大规模迁徙活动:第一次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宝岛。第二次是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归顺明朝的郑芝龙召集福建沿海“饥民”数万人到台湾定居。第三次是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建立政权,实行“寓兵于农”政策,鼓励屯垦开荒;据估计,共有二十余万闽南人前往。第四次是施琅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将其划入福建省进行管理。此后两百年间,大量以闽南人为主的福建移民,以及闽西、粤东的客家移民赴台,足迹遍全岛。第五次是抗战胜利后,大陆再次兴起的移民台湾热,于1946—1949年间有大量大陆人民移居台湾。
在福建移民进入宝岛的过程中,如影随形地是福建文化的延伸。闽台关系正是在移民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间包括: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等五缘关系。闽台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但又有若干差异的地域性文化。[8]其特征之一,是以福建文化向台湾地区延伸为主流;反过来说,亦即台湾文化的根是来自福建。当然,台湾文化也影响到福建文化的发展,例如:歌仔戏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即充分体现闽台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台湾曾受荷兰和日本殖民者统治,使得台湾文化和福建文化间也产生差异。同时,在闽台文化的交融过程中,闽南文化是主要的影响来源,不论闽南语方言或风俗人情等,都是闽南文化移植的结果。
由于闽台交融关系的紧密,近年来,海峡两岸学界亦有关于共同文化圈或文化区的探讨。文化区的形成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这是一个或几个文化要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空间扩散的现实体现。从文化传播的过程看,中华文化由中原向南延伸进入福建,再由福建跨海东移进入台湾,主要依靠的就是迁移扩散的传播方式。[9]依此主张,就文化传播角度而言,移民社会其实包含了“进入”与“再生”两个层次,“进入”是指伴随着移民的迁徙而带来文化在空间上的迁移扩散。然而,某种文化由一个地区扩散到另一个地区,便同时会遇到新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可能发生新的互相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过程,因而产生流变的可能。
最典型的例子即前文曾述及的歌仔戏及相关的闽南戏曲与戏剧,就闽南戏剧文化圈的传承与变异而言,闽南戏剧文化圈是一个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展开的概念;在展开的过程中,有传承,也有变异。[10]因此,若把全中国划分为若干戏剧文化圈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闽南戏剧文化圈是一个最特殊的戏剧文化圈。这种特殊性是由政治、经济和地理诸因素共同造成的。
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必然有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相似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族群基础上,历史区画的沿革不断强化其认同感。以厦门与台湾作为闽南文化区域的探讨为例,诚如芮逸夫先生所云:“文化区是地理上相互毗连的部族群体,这些群体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并以此与其他群体相区别。”[11]据此,台湾文化的源头与基础在闽南,闽南文化自闽南地区向外播迁到了台湾,虽经历时间的淬炼与异族元素的融入,但与闽南文化仍脐带相连,甚至还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中原文化的闽南文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