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夏
四五十年前,只要收音机一打开即可听到文夏的歌声,当时每一家广播电台每天播放文夏的歌曲不下卅首歌;闽南语歌坛史上第一位被公认称王的男歌手是文夏,他的封号“宝岛歌王”,迄今没有一个人能接替。[64]
根据《台湾大百科全书》的资料,[65]来自台南的文夏,本名王瑞河,1928年出生,家中经营布行与裁缝店,出身基督教家庭,五六岁参加南圣教会的唱诗班。受到旅居日本叔叔的鼓励,国小毕业后文夏负笈东京,师事宫下常雄,学习声乐、作曲与钢琴、吉他等乐器,同时学习夏威夷与西班牙吉他,奠下日后自弹自唱与组织乐队的基础。初中三年沉浸在日本文化中,毕业后返台。
文夏返台之后即被亚洲唱片公司看中,请他灌录第一张唱片《南国卖花姑娘》、《再会港都》等,一炮而红,震撼闽南语歌坛。接着他的唱片如雨后春笋,一张一张地流滚出来,前后灌录了一千余首歌曲,后来唱片公司为他整理再出版大型专辑唱片,甚为畅销。他曾与文香、文凤、文雀、文莺组成四女一男的文夏四姊妹合唱团。以“愁人”为笔名,翻译了三百多首日语歌,包括了著名的《黄昏的故乡》、《妈妈请你也保重》及《彼个小姑娘》。
文夏不仅是宝岛歌王,当年还是闽南语电影的大明星,主演过十几部电影,每片票房纪录甚佳,成为电影公司争抢的对象,在影坛走红一时。于1962年至1972年间主演过十一部闽南语电影。主演电影包括:1962年《台北之夜》、1962年《高原游侠》、1963年《台北之星》、1964年《绿岛之夜》、1964年《阿文哥》、1965年《文夏风云儿》、1967年《流浪天使》、1967年《流浪剑王子》、1968年《一见你就笑》、1969年《再见台北》、1972年《走马灯》。
1945年至1970年代,可说是光复后闽南语流行歌坛从草创、建立产销制度而达极盛后,又在环境变迁下迅速缩小且主轴转变的历程;1970年之后依靠电视布袋戏、连续剧而起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另一阶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