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闽南语歌曲向台湾播迁的轨迹
前曾述及闽南文化的发展是经历了孕育、形成与成熟、灾难、播迁与转型的过程。明中叶以后,朝廷实行朝贡贸易和严厉的海禁,沉重地打击了闽南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明代的闽南文化难如宋代那么辉煌灿烂,并逐渐被边缘化。[18]不过,闽南人那种“爱拼才会赢”的争强好胜之心,却从明代中叶开始导演了闽南民系、闽南文化的大播迁,不断有闽南人成群地远涉重洋往南洋、往台湾、往新的天地去谋生与开发,并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固然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政策和闽南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但也同闽南人对外来文化有较强的融合力和适应力不无关系。
先民带入台湾的民歌、戏曲、歌舞、说唱、乐器和宗教音乐,都在岛内生根开花,繁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吸收融合,有的仍保持原貌,有的已发展成具有本岛特色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支独秀之花。福佬文化和闽南文化形成一对姐妹花,犹如琴瑟隔岸和鸣;从民间艺术角度观之,自闽南传入台湾的就有歌、舞、戏、曲、乐等全方位多形式的状态。
其中,值得提及的是一种闽南地区重要的说唱曲艺——锦歌,这是很早就盛行于漳州一带的民间小调,是以七字或五字组成的联句。由于是用方言唱出,极其通俗,普遍流行于城市及农村,成为一般人民喜闻爱唱的歌调。伴奏的乐器是手鼓与月琴,同时受到泉州南曲影响,又采用了三弦、二弦、琵琶、洞箫与夹板等,演唱均用男人之嗓子。[19]
锦歌这类民间小调流传到台湾的历史有三百多年了,明末清军乘李自成之乱,兴兵入关,侵入福建,一些忠贞爱国志士纷纷迁移台湾,锦歌就在此时传入岛内。[20]闽南歌仔统称锦歌,随着闽南人迁台,锦歌也传播到台湾,如:《四字仔》、《七字仔》,在发展成为歌仔戏唱腔曲牌“四字调”、“七字调”之前,以清唱形式演唱,亦属闽南语歌谣的范畴。[21]不过,亦有学者认为台湾歌仔所承袭的并非锦歌,应是漳州歌仔,也就是半念半唱的“念歌”去掉了“念”的成分,加强抒咏性,而成了“歌仔”。[22]
不论锦歌或漳州歌仔,针对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歌”与“曲”而论,“歌”即民间歌曲,由闽南传入台湾的民间歌曲有五大歌种三十多首。[23]其中,山歌有安溪《采茶相褒》、漳州《大溪出有溪边沙》与《老鼠过溪》等;小调有《送哥调》、《草蜢歌》、《病子歌》等;儿歌有《天乌乌》、《鸡角仔》、《打铁歌》、《一放鸡,二放鸭》;吟诵调有《春日偶成》、《枫桥夜曲》等;乐器曲填词有《百家春》、《安溪调》、《对面答》等。此外尚有宗教音乐、佛曲、道曲和巫歌等。“曲”即曲艺,或称说唱音乐,有锦歌、盲人说唱等牌子曲,以及答嘴鼓(或称四句联仔)、摇钱树等吟诵类。
当初自闽南入岛垦殖之先祖移民中,并不被允许携家带眷,台湾史上有“只有唐山公,无唐山嬷”之说。在众多单身男性移民之中,一些涉及男女情爱的歌曲,更容易满足离乡背井之苦闷,发挥心理补偿作用,在台湾流行的《五更鼓调》即为典型例子。《五更鼓调》在中国歌谣史上由来已久,《乐府诗集》及敦煌典籍中都曾记载。[24]根据专家学者过去的研究,以下针对小调与儿歌两个类别,分举数首歌曲为例,探讨其由闽南传入台湾的轨迹。[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