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与港台歌手登台
1980年代,随着电视机普及,港台电视作品透过屏幕传入大陆社会的人民心中的速度更快,也让流行音乐的局面产生更巨大的改变。1982年的资料显示,当时候,全国有一千多万台电视,电视观众超过一亿。而电视剧的制作量增加,电视剧主题曲的影响也愈来愈大。[102]当时代,能上得了电视媒体的流行歌曲以香港电视剧如:《霍元甲》、《上海滩》等以粤语演唱的主题歌曲为主,尽管在东南沿海地区早已有不少民众通过各种渠道偷听或传唱闽南语歌曲,但这期间这类歌曲并没有公开亮相的机会。
1983年之后有了新的契机;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台湾流行歌曲登上大陆正式表演舞台的另一种渠道。
大陆最早的春晚表演可回溯到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当年春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一部纪录电影,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大陆现代最早的“春节晚会”。这部纪录电影中,有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有“中国科学界的几颗宝石”华罗庚、钱学森,有著名的作家老舍、巴金、周立波,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新凤霞、袁雪芬、白杨、赵丹和著名工商界人士荣毅仁。他们欢聚一堂,走进中国大陆历史上有纪录的第一个春节晚会。当年晚会节目包括:歌唱、京剧、越剧、评剧、相声、歌剧与大合唱。该片的主创人员或已去世,或已无法回忆起当年晚会的拍摄细节,后人无从了解晚会的来龙去脉。但从主持人的介绍和节目的时代特色里还是可以获知一些晚会的背景,但更重要的还有老胶片记录的那些已成为经典,成为永恒的镜头。[103]
直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创意录制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除夕晚上8时开始现场直播,直至大年初一凌晨。第一届的1983年,由黄一鹤、邓在军执导。晚会邀请艺术家出场表演精彩节目,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弥漫在电视观众面前。这台晚会一经播出,即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广泛的欢迎,继而成为广播、电影等媒介之后另一个强大的文艺传播媒介。
1984年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酝酿筹备时,正值“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央视遂邀请香港演员参加,定总基调为“爱国、统一、团结”。自此,每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有大陆、港台明星登台献艺,晚会成为最受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瞩目的节目。晚会通常由主持人串联相声、小品、歌曲、舞蹈和其他各类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演员均为社会上有影响或有成就的人物,节目也都再三精选,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为中外华人观众提供了健康的精神文化娱乐。[104]
从《1983—2009年央视全国春晚节目表》中可得知,[105]1984年开始,陆续有台湾流行歌曲在春晚节目中被演唱。其中1984年,台湾电视节目制作人黄阿原担任第三组主持人之一,香港歌手奚秀兰演唱《阿里山姑娘》,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自台湾投诚至大陆的黄植诚、李大维与黄阿原演唱《友情》、《默默地祝福你》、《天黑黑》。1985年美国加州喜瑞都市市长黄锦波演唱《龙的传人》;台湾艺人朱苑宜任主持人之一,并由黄阿原主持“中奖节目”投篮球。1987年台湾歌手费翔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106]1988年大陆歌手邓志乐演唱《雨中即景》,万沙浪演唱《娜鲁湾情歌》,包娜娜演唱《三百六十五里路》,侯德健演唱《龙的传人》;1990年凌峰演唱《小丑》,并有台湾歌星搭配表演舞蹈。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台湾的影视娱乐人士黄阿原首次通过春晚节目出现在超过一亿名的电视观众面前,来自台湾的流行歌曲包括:《阿里山姑娘》、《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友情》、《默默地祝福你》、《天黑黑》等也公开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其中,这首《天黑黑》即为闽南语自然民谣,在1970年代中末期邓丽君歌曲录音带中也曾收录过此曲,并在大陆被传唱。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章曾提及闽南地区童谣《天乌乌》,在流传到台湾后,歌词改编并经由现代电声配合,再传唱回大陆,为歌曲于两岸传唱的典型例子。
在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之前的1983年,黄阿原与侯德健自台湾来归回到祖国怀抱,由于他们来自影艺与歌曲创作界,抵达大陆之后除在一些公开场合表演外,分别于1984与1985年,以及1988年受邀参与春节晚会的主持与演出。台湾流行歌曲得以公开的面貌传入大陆内地,他们两位是影响性人物。
以创作校园歌曲崛起于流行乐界的侯德健回到大陆的新闻事件,也进一步带来了《龙的传人》及电影《搭错车》主题曲《酒矸倘卖呒》等歌曲,而在内地传唱一时,并带来了海外流行音乐创作的观念与创作技术。[107]这首《酒矸倘卖呒》虽以普通话演唱,却是以1946年张邱东松作词作曲《收酒矸》为基础而创作;随着《酒矸倘卖呒》不断传唱,大陆非闽南语系的民众也都针对这一句“有酒矸通卖否,歹铜、旧锡、簿仔纸通卖否?”歌词琅琅上口。
至于黄阿原,除了在1984年与1985年连着两年主持春晚,成为春晚历史上出现两次的台湾主持人;同时于1985年与黄植诚、李大维演唱《天黑黑》等歌曲。黄阿原是祖籍福建漳州的闽南人,在抵达大陆后,于一些公开场合自然也以演唱闽南语歌曲为主,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支小雨伞》。[108]他在接受大陆媒体访问时说起往事:“那时的歌曲节目,都是话筒插在台上,人站前面纹丝不动只管唱,而我的这首歌,有漂亮的傣家少女在雨中翩翩起舞,我在其中穿进穿出,还与她们有互动……人们都说,这怎么行呢?结果这首歌红遍了海峡两岸。”[109]
在黄阿原刚到大陆后,经常出现在闽南的一些活动与晚会中,在泉州、东山均有人听过他演唱。叶宏民与黄石麟均提到:
1978年11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全面进行改革开放政策,大约一两年之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听过台湾来的歌手黄阿原演唱《一支小雨伞》。第一次听到他唱这首歌时是在泉州的一个元宵节晚会,那是一个由返乡华侨主办的观灯活动,现场还有南音大汇唱等,这时间不是在1979,就是在1980年。从音调来看,这首《一支小雨伞》属大三和弦,与中国民族音调倒很接近。我是在1979年3月,也就是改革开放第二年,进“海峡之声”电台负责“闽台文艺”节目,开始注意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当听到阿原主唱《一支小雨伞》,对我触动很大。[110]
黄阿原在大陆电视上唱台湾歌的事,在他还没有上春晚节目表演时,曾经到东山访问,东山是约二十二万名台胞的祖籍地,他到东山访问,大家知道他会唱歌,晚宴席间就叫他唱了《一支小雨伞》;第二次听《一支小雨伞》是凌峰到东山访问,也是唱这首歌。改革开放之前,闽南人较爱听《思想起》、《望春风》等曲子;开放之后,就唱校园歌曲居多。[111]
歌手一旦站上春晚,知名度大开,也就成了演唱会的票房保证,在20世纪末,台湾与香港歌手一个个前往大陆内地举办演唱会,因此也争相希望能在春晚上亮相。针对此现象,北京嘉华丽音总经理杨健是一个见证者,也是主要的推动者。他在接受厦门《台海杂志》专访时提到台湾歌手在大陆风头最劲的那十年:
1998年春节晚会,我当时是孟欣导演的顾问,负责港台和海外节目的策划,为了能让王菲和张信哲等港台明星来内地开个唱,我就策划了王菲和那英的合唱《相约一九九八》和张信哲、毛宁、刘德华的合唱《大中国》,当年谁上春晚谁就火,唉,我是用心良苦啊。[112]
因此,随着黄阿原在春晚露脸,知名度大开,加上到各地访问表演,他所演唱的闽南语歌曲如《一支小两伞》也随之在东南沿海各地爆红。接下来,此曲目更随着台湾闽南语歌曲录音带从各种渠道进入大陆,而被传唱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