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闽南语歌曲不就唱唱玩,这样,也需要研究吗?”记得开始针对这课题进行口述访问与调研时,不少人听到这题目都充满了奇怪与不解的眼神或表情。

从街头巷尾听着传唱、到K歌厅里抓着麦克风深情地诠释《车站》、《针线情》等歌曲,再把这些歌曲背后所呈现的历史脉络,与闽南文化的关连性、发展过程等议题,当成一项科学性研究,确实是一件过去曾未想过的事情。这中间的研究历程,随着回忆过往歌曲的传播与流变,也让人掉入时光机里,从童年、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仿佛一幅幅影像跳跃在眼前;不仅跑出了歌曲的历史,也跌入岁月的回忆。

不论闽南语歌曲,或者歌仔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闽台文化交融过程中,充满了一些惊奇、变异与不可能的可能。没有深入这个领域,是难以理解的。

这几年对此课题的涉猎,不仅在研究过程中,曾以纪实报道的专题形式撰稿,并获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主办的“两岸新闻报导奖”;到了闽南师范大学任教,更设计成学生喜爱的“闽南语歌曲与台湾社会”课程等。

现在,专书即将付梓,在此对恩师陈支平老师表达最感恩之情。不论是我于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甚至尔后于闽南师范大学任教,事务烦琐的陈老师始终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让我这个从大众传播学转向文化管理学又跨到历史学的“史学门外汉”,能有更清楚的方向,从历史与文化层面来剖析闽南语歌曲或其他闽台文化发展课题。

同时,在完成这项课题的调研过程中,个人访问了海峡两岸二三十位与闽南语歌曲相关的学者、专家与音乐工作者,包括陈耕先生、彭一万先生、蓝雪霏老师、叶宏民先生、陈志亮先生、庄永明先生、林垂立先生等,在这研究过程中曾经助我一臂之力的各位先生女士们,一并在此致上万分谢意。

施沛琳

2015年9月于福建省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