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传统美德
随着电影上映,宣传歌曲传唱,曲盘销售量大增,古伦美亚唱片乘胜追击,再度延揽李临秋与苏桐等词曲作家,以内地上映的电影《娼门贤母》[15]及《忏悔》谱写流行歌,于1932年发行了《倡门贤母的歌》及《忏悔的歌》等曲盘。[16]此外,发行这类电影并写作主题歌者尚有1934年博友乐唱片的《人道》(李临秋作词,邱再福作曲)。
《娼门贤母》剧情叙述:寡母李妙英独立抚养女儿小凤,因家贫无法供女儿就学,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过着对人欢笑背人愁的生活。当小凤被校方以“娼门”之女有玷校风为由,开除学籍时,显见地,小凤是无法谅解母亲为自己所作的牺牲。一场出走风波,导致李妙英心力交瘁而落河,送医后仍念念不忘小凤。电影结局是小凤终于赶去探望病中的母亲,她明白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母女重逢,小凤悲伤地流下了眼泪。[17]
《娼门贤母》电影的剧情模式与历代名母之“陶侃贤母”故事类似,[18]主要倡导传统女性在艰困环境下力争上游的人格特质。这部电影为当时知名导演程步高在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之前即执导的电影,1930年由明星发行,宣景琳与夏佩珍主演。[19]1930年代上海电影崛起时期,左翼电影风起云涌之际,另有一股以维护封建社会之女德为主轴的电影,上映后,其彰显妇女爱家爱女而情愿牺牲自我的美德及悲情诉求,亦同样能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
《娼门贤母的歌》一片虽然故事所阐扬的意识形态与前述《桃花泣血记》恰恰相反,然唱片商仍循着上述模式,透过电影引进宝岛之际制作了相应的流行歌;唯歌名将“娼”字改成“倡”,成了《倡门贤母的歌》。《倡门贤母的歌》歌词如下:“娼妓卖笑面欢喜,哀怨在内心伤悲;妙英为子来所致,寡妇堕落烟花坑。门风不愿做牺牲,望子将来会光明;投入嫖院虽不正,家庭义务是正经。贤明模范盖世稀,出生入死为子儿;可惜小凤昧晓理,反责伊母做不是。母性爱子是天性,艰难受苦过损自身;教子有方人可敬,倡门贤母李妙英。”其歌词主要赞美故事主人翁李妙英,虽人落风尘,却努力抚养孩子,十分可贵的情操。
附带一提的是,曲盘发行的来年1933年,“玉珍汉书部”也推出了歌仔册《最新倡门贤母歌》。[20]从流行歌跨界到歌仔戏班演出,在日后台湾歌仔戏发展过程中,其所使用之歌仔曲牌借用流行歌之模式变成了常态;随着跨剧种的播迁,流行歌也走出另一番天地。
另一首以宣扬妇德为主轴意识的流行歌《忏悔的歌》,源自于明星影片1929年的同名电影《忏悔》,由郑正秋说明,张石川导演,韩云珍与朱飞等主演。[21]剧情叙述少妇梅氏之夫盛旭斋因病由童姓友人治疗,梅氏却受到该童姓友人诱惑而抛夫弃子,最终导致悲剧;剧终,梅氏痛哭于故夫之墓,深自忏悔。[22]针对该影片的映播,古伦美亚唱片公司乃邀词曲作家李临秋与苏桐,以剧情为架构写下《忏悔的歌》:“忏洗前非来归正,去暗投明是正经,人无坠落歹环境,不知何路是光明。前甘后苦恋爱路,千万不可做胡涂,若有尫婿咱着好,一马两鞍起风波。后悔莫及是梅氏,临渴掘井有较迟,牡丹当开糖蜜甜,花落无人想看见。悔悟回乡找尪婿,不幸尫婿在墓内,自知有过入佛界,今生无望花再开。”[23]述说梅氏一马两鞍,用情不专,导致后悔莫及,其旨在劝人犯错应改正,若能自知有过,能入佛界等。
电影配合流行歌创作的炒作奏效,博友乐唱片公司于是跟进;1934年该唱片发行《人道》(李临秋作词,邱再福作曲)曲盘。同名电影是联华影业1932年的产品,卜万苍执导,金焰、林楚楚等人主演,剧情[24]叙述北方农村富农望子成龙,光宗耀祖,一路培植儿子的故事。不料,富农之子赵民杰虽在家乡娶妻生子,至都市求学后竟染上上层社会奢侈逸乐生活,并与买办之女的同学相恋。家乡闹饥荒,父母恐其分心,未敢告之。直至父母因饥过世,赵民杰回到家乡,才知家中惨事,妻子见到他后亦气绝。赵民杰将妻子葬在父母墓旁,携子而立,无限怅惘。
大陆于1932年6月上映该电影之际,正值左翼电影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革命大旗,而当时,全中国大陆普遍面临经济凋敝、农村破产现象,影片却宣扬封建社会下教子成名、三从四德的传统伦理,曾受到左翼电影派人士的强烈批判。而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宝岛,流行歌创作与曲盘的发行配合入岛电影上映的做法正当道,李临秋根据电影写下《人道》歌词:“家内全望君荣归,艰难勤俭送学费;哪知踏着好地位,无想家中一枝梅。中途变心起奔荡,人面兽心薄情郎;柴空米尽实难当,幼儿哭枵双亲亡。梅花叶落流目屎,千辛万苦为尪婿;节孝完全离世界,香名流传在后代。”[25]亦围绕在其所阐释之维护传统道德的思想主轴,在当时候,社会风气正开放却又没那么开放的宝岛来说,这类歌曲亦受到欢迎。
另一首由李临秋作词、邓雨贤作曲,描写妇女心声的《一个红蛋》,亦起因于配合导演程步高执导、明星影片公司于1930年推出的同名电影《一个红蛋》。[26]电影中,描述一名妇女因嫁给不能人道的丈夫,见人送满月红蛋时触景伤情的心情。《一颗红蛋》歌词:“思欲结发传子孙,无疑明月遇乌云;尪婿耽误阮青春,唉唷,一个红蛋动心闷。暮想享福成双对,哪知洞房空富贵,含蕊牡丹无露水,唉唷,一个红蛋引珠泪。春野鸳鸯同一衾,伤情目屎难得禁,挂名夫妻对独枕,唉唷,一个红蛋潜乱心。情爱今生全无望,较惨水鳖坠落瓮,坚守活寡十外冬,唉唷,一个红蛋催苦痛。”在歌词第三段中所提及“挂名夫妻”,其实也源自于1927年明星影片、郑正秋编剧、卜万苍导演、阮玉玲主演的电影《挂名的夫妻》。[27]剧情主要阐释妇女在封建婚姻下因“指腹为婚”,却得下嫁智能残疾者丈夫,并在丈夫因病去世后仍忍受着守节的痛苦,终身不改嫁。
斯时,不论左翼电影或维护传统礼教派电影,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两派均能呈现出封建婚姻制度下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及凌辱,以当年代知名导演郑正秋为例,其所执导电影确实也能真实描绘妇女不幸遭遇及悲惨命运,然而在解决问题时,这类维护传统礼教派电影,其拍摄手法与阐释主题比较以赞扬“贤妻良母”形象为主导,而非以反抗或斗争等作为挣脱枷锁之手法,此为二者最大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