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角仔,早早啼》与《祖母的话》

(二)《鸡角仔,早早啼》与《祖母的话》

另一首儿歌《鸡角仔,早早啼》,原词如下:“鸡角仔,早早啼。做人厝媳妇,早早起。入房内,绣针业。入厅内,流桌椅。人灶脚,洗碗碟,烦恼鸡无糠,烦恼鸭无卵,烦恼灶前无水缸,烦恼灶后无粗糠,烦恼小叔要娶无眠床,烦恼小姑要嫁无嫁妆。呵咾兄,呵咾弟;呵咾亲家亲姆爻教示,教阮一双脚一寸二。”

《鸡角仔,早早啼》传入台湾后经改编为《祖母的话》,由游国谦编词、刘福助作曲,其词有四段,如下:“做人的新妇着知道理,晚晚去困着早早起,又搁烦恼天未光,又搁烦恼鸭无卵,烦恼小姑欲嫁无嫁妆,烦恼小叔欲娶无眠床。做人的新妇着知道理,晚晚去困着早早起,起来梳头抹粉点胭脂,入大厅拭桌椅,踏入灶间洗碗箸,踏入绣房绣针黹。做人的新妇也艰苦,五更早起人嫌晚,烧水洗面人嫌热,白米煮饭人嫌乌,气着剃头做尼姑。若是娶着彼落歹新妇,早早着去困,晚晚搁不起床,透早若是加伊叫起就面臭臭,头鬃又搁背块肩胛头,柴屐又搁拖块胛脊后,着KIKIKOKO KIKIKOKO,起来骂大家官是老柴头。”

虽然曲名不同,这首闽南原生态儿歌《鸡角仔,早早啼》将为人媳妇者比喻为要像早啼之公鸡,应该是全家人最晚入眠又最早起床的角色,也写出新媳妇难为之处;而《祖母的话》取消了“鸡角仔”的角色,直接以“阿嬷(祖母)”传世的话切入告诫为媳之道,二首曲子的内容基本相同,均在叙述为人媳妇者在传统家庭中的妇道定位。

台湾闽南语系居民多来自漳、泉、厦三地,从更为宏阔的视野看,则是中原民族文化的延续。随着岁月推移,随着新迁居地的各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逐渐适应,闽南人的原乡文化得到保存,同时又与移民所在地区之文化进行汇融与交流。台湾歌谣的来源之一是承袭大陆家乡词调及发展,从文化角度看,台湾闽南歌谣与歌仔无不根源于大陆闽南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闽南人迁徙至台湾后,以其聪明才智无时无刻不在承继中创造新的文化;而这些在台湾的闽南人新创造的文化,又无不包含在整个闽南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民谣一直提供最廉价的娱乐和安慰,滋润贫苦大众的心灵。随着闽粤移民,这些故乡的民谣或歌仔也渡过海峡,于宝岛传唱,继续发挥其使命。

综上,闽南原乡之闽南文化与闽南语原生态歌曲形态的呈现,在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这部分,从历史记载得知,闽南人于福建南部的汇集来自长期大规模移民运动,闽南人正是闽南文化赖以生成的历史契机与基本途径。从文化传播角度而言,更印证了移民不仅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此亦为文化变异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闽南文化不仅来自中原文化,更具海洋文化特点,闽南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向外移民的重镇,闽南文化播散至台湾及东南亚均从闽南出发。由于台湾人有超过七成以上的人口来自闽南,其文化渊源与闽南地区同源自于中原文化,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形成了闽台“共同文化区”,闽台文化圈的形成与建立成为受瞩目的议题。

闽南地区是多数台湾人的原乡、祖籍地,虽然在20世纪缺乏结合现代电音的流行歌曲,不过,闽南所在的福建省,依山傍海,江河纵横,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洋文化于省内交织,人民群众口头代代相传的民歌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有着“歌乡”之称。山歌、渔歌、劳动号子、小调、儿歌等民歌,再加上锦歌、俚歌、芗曲说唱等曲艺音乐,丰富了闽乡的歌曲风貌,因此闽南语民歌与歌仔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除了在闽南本地,先民也将原乡民歌、戏曲、歌舞、说唱、乐器和宗教音乐带入台湾,这些都在岛内生根开花,繁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吸收融合,有的仍保持原貌,有的已发展成具有本岛特色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支独秀之花,从原乡闽南语歌曲向台湾播迁的轨迹可以看出:福佬文化和闽南文化是一对姐妹花,犹如琴瑟,隔岸和鸣。

【注释】

[1]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2]陈耕:《闽南民系与文化》,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3]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9页。

[4]陈耕:《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发展变迁与影响》,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编《闽南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84~90页。

[5]王予霞:《文化传承》,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6]陈耕:《闽南民系与文化》,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25~29页。

[7]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1~117页。杨华基:《闽台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编《闽南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8]林仁川、黄俊凌:《闽台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与特征》,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编《闽南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11~18页。

[9]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8~119页。

[10]陈世雄、曾永义:《传承与变异——论闽南戏剧文化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王予霞:《文化传承》,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第13页。转引自王东:《客家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23页。

[12]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9~81页。

[13]陈耕:《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闽南文化研究》第10辑,2006年8月,第105~117页。

[14]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沈录》,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15]陈彬:《漫话闽南语歌曲》,方有义、彭一万主编《闽南文化研究论丛(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875~879页。原载《闽南文化研究》第10辑,2006年8月。

[16]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61页。

[17]彭一万:《厦台闽南语歌曲缘分深》,方友义、彭一万主编《闽南文化研究论丛》(下),厦门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873页。原载《闽南文化研究》第10辑,2006年8月。

[18]陈耕:《闽南民系与文化》,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9~40页。

[19]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沈录》,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20]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社,1961年,第233页。

[21]王予霞:《文化传承》,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22]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7页。

[23]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沈录》,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24]王予霞:《文化传承》,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25]许常惠:《台湾福佬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出版社,1982年;许常惠:《现阶段台湾民谣研究》,台北:乐韵出版社,1992年;简上仁:《台湾福佬系民歌的渊源及发展》,台北:自立晚报,1991年;简上仁:《台湾民谣》,台北:众文出版社,1992年;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王予霞:《文化传承》,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沈录》,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

[26]陈君玉:《台语流行歌运动》、《汉乐改良运动》,收录于《台北市志》卷十《杂录丛录篇》,台北:台北市文献会,1962年,第24页。

[27]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201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