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
1.研讨会论文
[1]王维真:《从台语流行歌曲的发展(1932—1990)试探城市歌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国民族音乐学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音乐学会,1991年。
[2]王维真:《从民歌采集检视两岸音乐环境》,第六届民俗音乐研究会,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1989年。
[3]江武昌:《光复后台湾布袋戏的发展》:《民俗曲艺》第71期,创刊1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1年5月,第52~69页。
[4]吕兴忠:《台湾新民谣的奠基者:邓雨贤》,民国史专题第六届讨论会,2001年。
[5]周纯一:《“台湾歌仔”的说唱形式应用》:《民俗曲艺》第71期,创刊1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1年5月,第108~143页。
[6]周纯一:《桃花搭渡的研究》,第六届民俗音乐研究会,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1989年。
[7]林茂贤:《本地歌仔研究》,2001年海峡两岸歌仔戏发展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传统艺术中心,2003年,第38~55页。
[8]许常惠:《民俗音乐的研究与现代音乐的创作》,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研讨会,“文建会”等,1982年。
[9]许常惠:《两岸音乐交流之现况与展望》,《两岸文化交流面面观》,台北:海峡交流基金会,1993年。
[10]许常惠:《从“台东调”到“青蚵仔嫂”的蜕变谈台湾福佬系民歌的保守性与适应性》,第四届国际民族音乐学会议,台湾师范大学,1990年。
[11]许常惠:《从民族歌手陈达-谈台湾的说唱》,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学会议,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1986年。
[12]陈健铭:《谈台湾的“答嘴鼓”说唱艺术》,《民俗曲艺》第71期,创刊1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1年5月。
[13]陈嬿如:《港台流行歌曲对大陆青年的影响简析》,《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曾永义:《两岸传统戏曲交流之现况与展望》,《两岸文化交流面面观》,台北:海峡交流基金会,1993年。
[15]简上仁:《台湾歌谣与族群融合之初探》,民族音乐学会1998年研讨会,中国民族音乐学会,1998年。
[16]简上仁:《从“咱兜、咱的歌”屏东县巡回演唱之旅谈下乡推展民间音乐之甘苦》,中国民族音乐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音乐学会,1993年。
2.期刊论文
[1]台湾博览会宣传歌:《台湾艺术新报》第1卷第2号,1935年9月。
[2]林本源基金会:《台湾的民谣》,台湾研究研讨会第六次集会纪录,《台湾风物》第29卷第1期。
[3]介逸:《日据时期及光复后的稻江童谣》,《台北文物》第8卷第1期,1959年4月10日。
[4]介逸:《稻江的童谣补释》,《台北文物》第8卷第2期,1959年6月30日,第64页。
[5]王一刚:《陈君玉事略》,《台湾风物》第13卷第3期,1963年6月。
[6]王振义:《回响与论战:锦歌、锦歌,什么锦歌》,《民俗曲艺》第52期,1988年3月。
[7]王云峰:《电影、唱片、民间音乐》,《台北文物》第4卷第2期,1955年8月。
[8]王礼谦:《朱一贯乱歌与日据初民歌》,《台北文物》第10卷第1期,1961年3月1日。
[9]本社同人:《台湾歌谣的整理》,《台湾风物》第2卷第7期,1952年,第4页。
[10]吴国祯:《从台语流行歌曲看台湾社会变迁与台湾人群体价值观》,台湾咁仔店,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music_say2.htm。
[11]史白灵:《台语歌曲演变的方向》,《联合报》1965年7月26日第8版。
[12]史白灵:《台语歌曲唱片的内幕》,《联合报》1965年8月5日第5版。
[13]吴瀛涛:《开台歌及其他》,《台湾风物》第11卷第4期,1961年4月。
[14]吕诉上:《无恋而爱》,《台湾风物》第2卷第6期,1952年9月20日。
[15]吕诉上:《菊开二度(歌仔戏四句联)》,《台湾风物》第2卷第8—9期,1952年12月1日。
[16]吕诉上:《台湾流行歌的发祥地》,《台北文物》第2卷第4期,1954年。
[17]周荣杰:《台湾歌谣的产生背景(一)》,《民俗曲艺》第64期,1990年3月。
[18]周荣杰:《台湾歌谣的产生背景(二)》,《民俗曲艺》第65期,1990年5月。
[19]明立国:《民歌概念之分析(一)》,《民俗曲艺》第18期,1982年7月。
[20]明立国:《民歌概念之分析(二)》,《民俗曲艺》第19期,1982年9月。
[21]明立国:《民歌概念之分析(三)》,《民俗曲艺》第20期,1982年11月。
[22]林太威:《日治时期台湾流行歌的商业操作:以古伦美亚及胜利唱片公司为例》,《台湾音乐研究》第8期,2009年4月春季号,台湾民族音乐学会。
[23]林清月:《台湾民间歌谣选》,《台湾风物》第2卷第7期,1952年10月20日,第6~10页。
[24]林清月:《将心比心-(新作歌谣)》,《台湾风物》第2卷第8—9期,1952年12月1日。
[25]林清月:《歌谣小史》,《台北文物》第2卷第2期,1953年8月15日。
[26]林艺斌:《怀念的台语歌星:宝岛歌王文夏》,《联合报》1996年1月8日,第21版。
[27]金兆钧:《来也匆匆,风雨兼程:通俗音乐十年观》,原载《人民音乐》1990年第1期,引自《歌坛·歌曲·歌星》,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28]周倩漪:《解读流行歌曲的性别政治》,《中外文学》第25卷第2期,1996年。
[29]周华斌:《大众的诗——探讨50年代的台语流行歌谣》,《海翁台语文学》第91期,2009年7月。
[30]施美惠:《台语流行歌源自乡土歌曲》,《联合报》2000年6月26日,第14版。
[31]施美惠:《庄永明细说台湾歌谣发祥史》,《联合报》2000年7月13日,第14版。
[32]施美惠:《“歌谣百年”文化散步——人之旅为宣传电影作曲王云峰开先河》,《联合报》2000年9月16日,第32版。
[33]施美惠:《“歌谣百年”文化散步——人之旅邓雨贤谱雨夜花深具故事性》,《联合报》2000年9月17日,第32版。
[34]施美惠:《周添旺作词月夜愁感人》,《联合报》2000年9月18日,第32版。
[35]施美惠:《“歌谣百年”文化散步——人之旅:李临秋写补破网补情补民心》,《联合报》2000年9月19日,第32版。
[36]施美惠:《“歌谣百年”文化散步——人之旅年十九陈达儒写就白牡丹》,《联合报》2000年9月20日,第32版。
[37]施美惠:《“歌谣百年”文化散步——人之旅叶俊麟多产多变的作词家词作取材广泛见证台湾社会变迁》,《联合报》2000年9月21日,第32版。
[38]施美惠:《杨三郎作曲融入爵士乐风》,《联合报》2000年9月22日,第32版;《杨三郎音乐作品出版专辑》,《联合报》2000年6月3日,第14版。
[39]施美惠:《一曲满面春风爱爱想起河边春梦》,《联合报》2002年2月6日,第14版。
[40]耿暄:《数人载心事谁人知终盼得春天花蕊开》,《联合报》2000年9月21日,第28版。
[41]庄永明:《陈君玉,不平凡的平凡人:台湾歌乐诤友》,《台北人物志-第贰册》,台北市政府新闻处,2000年。
[42]庄永明:《台湾流行歌曲六十年(1932—1992)》,《台湾史与台湾史料》,第109~129页。
[43]许丙丁:《从台南民间歌谣谈起(一)》,《台南文化》第2卷第1期,1951年春。
[44]许丙丁:《从台南民间歌谣谈起(二)》,《台南文化》第2卷第2期,1951年夏。
[45]连宪升:《“文明之音”的变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台湾的近代化音乐论述》,《台湾史研究》第16卷第3期,“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09年,第39~85页。
[46]连宪升:《从《丢丢铜仔》到《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试谈吕泉生早期的民歌编曲、歌谣创作和他的乡土关怀》,《台湾音乐研究》第5期秋季号,台湾民族音乐协会,2007年10月。
[47]野人《明郑民谣(一)》,《台湾风物》第5第卷7期,1955年7月。
[48]陈君玉:《两种艺术运动——台语流行歌运动、汉乐改良运动》,《台北市志》-卷十《杂录丛录篇》,台北市文献会,1962年。
[49]陈君玉:《台湾歌谣的展望》,《先发部队——台湾新文学出路的探究》,台北:东方文化书局复刻本,1934年5月。
[50]陈君玉:《日据时期台语流行歌概略》,《台北文物》第4卷第2期,1955年8月,台北市文献会,第22~30页。
[51]陈君玉:《台语流行歌运动》、《汉乐改良运动》,《台北市志》-卷十《杂录丛录篇》,台北市文献会,1962年。
[52]陈志亮:《芗剧与歌仔戏声腔之本:锦歌——《漳州芗剧史稿》选载之二》,《闽台文化交流》,2009年第4期。
[53]陈健铭:《闽台歌册纵横谈》,《民俗曲艺》第52期,1988年3月。
[54]陈健铭:《谈歌仔戏中的“锦歌”——福建民间音乐简论读后》,《民俗曲艺》第51期,1988年1月。
[55]陈培丰:《从三种演歌来看重层殖民下的台湾图像:重组“类似”凸显“差异”再创自我》,《台湾史研究》第15卷第2期,2008年6月。
[56]陈新凤:《歌仔戏音乐与人文背景》,《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7]陈恒嘉:《望乡的牧神:台语流行歌谣的形式美——以“黄昏的故乡”和“永远的故乡”为例》,《海翁台语文学》第75期,2008年3月。
[58]彭一万:《近现代西洋音乐在鼓浪屿的传播》,《福建文艺界》2009年第2期。
[59]曾乃硕:《陈君玉》,《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贤德篇》,台北市文献会,1988年。
[60]曾学文:《歌仔戏传入厦门初期的演出形态初探》,《民俗曲艺》第87期,1994年3月。
[61]黄得时:《台湾歌谣之形态》,《台湾文献》第3卷第1期,1952年5月27日。
[62]黄得时:《台湾歌谣与家庭生活》,《台湾文献》第6卷第1期,台湾省文献会,1955年3月。
[63]毓文(廖汉臣):《新歌的创作要明白时代的课题》,《先发部队创刊物——台湾新文学出路的探究》,台北:台湾文艺协会,1934面7月15日。
[64]廖毓文(廖汉臣):《台湾文艺协会的回忆》,《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
[65]臧汀生:《台湾民间歌谣韵字之讨论》,《民俗曲艺》第63期,1990年1月。
[66]臧汀生:《试论台湾闽南语民间歌谣之文字记录》,《民俗曲艺》第55期,1988年9月。
[67]刘敏光:《台湾音乐运动概略》,《台北文物》第4卷第2期,1955年8月。
[68]蔡懋棠:《近三十五年来的台湾流行歌》,《台湾风物》第11卷第5期,1961年。
[69]赖建铭:《清代台湾歌谣(下)》,《台南文化》第7卷第1期,1960年9月。
[70]赖建铭:《清代台湾歌谣(中)》,《台南文化》第6卷第4期,1959年10月1日。
[71]简上仁:《台湾民歌的故事》,《民俗曲艺》第37期,1985年9月。
[72]简上仁,《台湾民谣的三大主流》,《民俗曲艺》第22期,1983年3月。
[73]苏省行:《台湾·祖国的文化交流》,《台北文物》第3卷第4期,1955年3月5日。
3.学位论文
[1]简妙如:《流行文化,美学,现代性:以八九十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重构为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2]曾子良:《台湾闽南语说唱文学“歌仔”之研究及闽台歌仔叙录与存目》,东吴大学中文所博士学位论文,1990年。
[3]黄文车:《日治时期台湾福佬歌谣研究》,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黄裕元:《日治时期台湾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论1930年代流行文化与社会》,台大历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臧汀生:《台湾民间歌谣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学位论文,1989年。
[6]刘文六:《台湾民谣曲调研究》,文化大学三民主义所博士学位论文,1975年。
[7]罗文华:《论日本统治在台湾闽南歌谣之映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8]于静文:《歌与时代:台湾流行讯息歌曲之语艺分析》,辅仁大学大众传播所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
[9]方溆溱:《日据时代台语创作歌曲之研究:1932—1939年》,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10]王家元:《二三十年代台湾与大陆通俗歌曲研究》,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11]余蕙慈:《吕泉生的音乐创作与其本土性与流传性探讨》,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12]李李:《台湾陈办歌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
[13]杜文靖:《台湾歌谣歌词呈显的台湾意识》,世新大学社会发展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14]官宥秀:《台湾闽南语移民歌谣研究》,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5]邱兰婷:《台湾意识歌曲研究——以闽南语歌谣为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施沛瑜:《技术、流行与小众音乐市场:以亚洲唱片公司为例之地方音乐工业研究》,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7]洪宏元:《台湾闽南语流行歌谣语文研究》,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18]张怡仙:《1967年民歌采集运动始末及成果研究》,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19]张纯琳:《台湾城市歌曲之探讨与研究(1931—1981)》,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
[20]张祯娟:《台湾时令歌谣初探》,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21]张慧文:《日治时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乐生活研究(1932—1937)》,台湾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22]庄于宽:《1930年代台湾艺旦的音乐活动——以三六九小报为主要分析文献》,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3]许凯琳:《日治时期放送节目音乐内容之研究(1937—1941)——以军歌放送为中心》,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2004年。
[24]陈俊斌:《恒春调民谣研究》,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25]黄裕元:《战后台语流行歌曲的发展(1945—1971)》,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26]廖佩如:《“民歌采集”运动的再研究》,台湾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7]刘木燕:《台湾光复前后闽南语流行歌曲之研究》,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8]郑淑仪:《台湾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辅仁大学大众传播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29]卢佑俞:《台湾闽南歌谣与民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30]谢淑珠:《台湾闽南语褒歌研究》,台南大学教育经营与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1]简上仁:《台湾福佬系民歌的渊源及发展研究》,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