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主意嫁番客》与《红莺之鸣》

(三)《父母主意嫁番客》与《红莺之鸣》

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晋江一带传唱的民歌《父母主意嫁番客》:“父母主意嫁番客,番客没来采,一年一年大,在家中受拖磨,无时通快活。兄弟一大拖,轻重总是我。但得无兜划,抽签共卜卦,下神托佛保庇我君,你着紧来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晋江一带,一些早年渡南洋谋生的华侨(番客),辛苦打拼,拥有不错的经济基础后衣锦荣归乡里,也让故乡人羡慕那些番客,纷纷希望自家女儿嫁给番客。不料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南洋交通断绝,音讯杳然,那些于早年嫁给番客的侨妇,或者等待嫁番客的女孩,在家乡等了一年又一年,丈夫或情郎远在大洋彼岸,生活无着落,日日守着空房,闺怨相思尽上心头,歌曲道出了闽南地区起着家庭伦理变化的心声。

《父母主意嫁番客》由古曲《苏武牧羊调》改编,该古曲在上海黎锦晖所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中采为雀母诉悲和小孩慰问的对唱曲,上海卖唱者也多用此曲填词卖唱。[26]传入宝岛之后,由蔡德音依曲调作词,写了一首《红莺之鸣》并出版唱片,亦称“国庆调”:“日落西,爱人还不来,忧闷在心内。可恨这现代,现世间,不应该,迫阮对还来,我要出头天呀!何时也不知,我的爱人呀……”该曲写出当时正处于半开放社会下,女性对爱情向往之心声,挺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