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刊物
2025年10月13日
(二)文学刊物
从日据时期如:《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或《风月报》,以及各类文学刊物等报刊上所刊载的文章、小启或广告亦可得知,现代所谓的平面媒体或纸质媒体,在当时均为推广留声机、曲盘或传播歌曲文本之最佳管道。
本章第二节曾述及,1932年由日本人所创设的“台湾文学作家协会”成立,从其机关杂志《台湾文学》可知其以左翼文学为倾向。在此时期另有多位台湾人发行《南音》杂志以其抗衡,此不但显示台湾新文学运动步步前进,且粗具规模。而《台湾新民报》亦为提供新文学运动最大篇幅的中文媒体,该报曾就台湾文学建设的文字工具是否应袭用祖国中文的问题,展开过热烈论争。[45]
《南音》发行第1卷12号后于1932年11月8日停刊,台湾文艺界意识到文化重建的重要性,纷纷成立文艺团体,其中,留日学生组成了“台湾艺术研究会”,在东京出版机关杂志《福尔摩沙》;另一个由台北文艺青年所组成的“台湾文艺协会”。这两个文艺团体对当时的新文学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台湾文艺协会”的创立,对于当时文学青年的刺激不可小觑。此后的《先发部队》、《第一线》、《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文学杂志,不仅成为斯时文艺青年投稿的园地,同时也开辟民谣与流行歌词专栏,对投入创作流行歌的文艺青年更是一种鼓励。
当过日据时期唱片公司文艺部长的词作家陈君玉写过评论文章,曾于“台湾文艺协会”机关刊物《先发部队》刊载《台湾歌谣的展望》一文,[46]其论调主张不把歌仔调当成是歌谣看待,认为曲调要符合台湾的特殊性,又能传唱来抒发情绪的才是属于台湾人自己的歌。他同时也投稿,在《第一线》刊载《批评时代》一文,以及创作童谣《阿不倒》,并有诗与散文作品散见文学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