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流行歌的黑暗时代

一、创作流行歌的黑暗时代

太平洋战争结束,受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台湾重返祖国怀抱;光复初期,宝岛社会百废待举,加上经历“二·二八”事变与“白色恐怖”政治,全岛政治经济情势一度变得衰颓。自文化上而言,台湾的本土方言于战前受殖民政府打压,光复后情况并未改变,本土方言继续遭遇禁锢。迁台后的“国语”政策,学校教育禁讲本土语言,大众媒体同时助长“国语”流行文化抢攻市场,在当局的驱策下,“国语”与本土语言的位阶变化,随统治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

在闽南语创作流行歌曲方面,光复后初期,局面尚有第一代词曲作家力撑薪传,曾出现“四大名曲”:《望你早归》、《补破网》、《烧肉粽》与《杯底不可饲金鱼》等。然,气象萧条的经济发展本就难以承载娱乐性市场,加上政治上对方言的压制,词曲作家或转业,或停笔,或易弦更张,改以创作汉语流行歌曲为生,闽南语歌曲再度陷于沉沦,在日本皇民化时代之后进入第二个黑暗期。

光复后约二十年光阴,岛内调整生息,20世纪60—70年代工业兴起,经济上,进入土地改革后的“进口替代时期”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出口导向时期”,“经济起飞”成为这阶段台湾社会最典型的描述。经济因素加上自1950年代末兴起的闽南语电影盛行,市场上有了娱乐与休闲的需求,促成了闽南语歌反扑的环境优势,新进歌者逐渐加入市场,政策的禁止与民间力量的反扑形成决战的对立态势,闽南语歌曲再度扬起了风帆,于光复后形成另一波的高峰。

面临经济转型后的闽南语歌曲界,出现了所谓翻唱的日本歌谣。[47]“翻唱歌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代台湾唱片业亦被称为“翻版代工时期”,唱片发行商比自行灌录商或直接进口商都兴盛许多,一度成为唱片市场主力。[48]

斯时的歌曲界采用的方式是,以日本“演歌”之旋律再填上中文歌词,成为所谓“翻唱歌曲”或“混血歌曲”。首开这扇窗的唱片公司大发利市,让这种以他国歌曲之旋律配上闽南语歌词的唱片形式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因而开了一扇闽南语歌曲“逃脱”政策禁令的窗。[49]不论后代如何去诠释该现象,毋庸讳言,其所开的是一扇“五彩缤纷”的窗。1966年曾有媒体作了如下报导:

日本调是怎样侵入台语歌曲的呢?据黄国隆说,当时有一家唱片公司,捧出了一位台语男歌星文夏,以一支由日曲所改的《夏威夷之夜》,使唱片畅销一时,台语歌坛因见日本歌受人欢迎,从此便流行翻版,不再重视创作,各唱片公司也大量翻制日本调的台语歌,想不到这个翻版的陷阱,一掉下去就是十年。

到1959年,翻制之风日盛一日,黄国隆和许石为图挽救颓风,曾先后分别在台北永乐戏院、中山堂、艺术馆、国际学舍等处举行民谣及台语新歌演唱会,提倡乡土旋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稍稍受到重视,近来已有唱片公司灌制台语创作新歌的唱片。[50]

翻版的闽南语日本歌为什么会风行不衰呢?斯时,圈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一部分本省人过去受日本教育的影响,但他们认为中国人到底希望多产生一些中国人自己的作品,因此经过多年的挽救,沉睡已久的闽南语创作歌曲又渐渐复苏,甚至当年有许多日本歌星来台表演时,也常常演唱几首民谣风的闽南语歌,可见闽南语歌曲在国外也受人欢迎。

史白灵亦于为文解开唱片界录制日本翻唱歌曲的内幕:“……日本轻音乐唱片的大量流入本省,据说是台语歌曲大量生产的主要原因。本省唱片业者只要准备一部录音机,请作词者按着轻音乐‘填字’,然后再由歌手随着唱片的伴奏将歌词唱出。一张台语歌曲的唱片即告完成。早期的这类唱片,常有荒腔走板情形;随着技术的改革,现在这种填字游戏确实已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这也可以说是台语歌坛和唱片业者联合创造的杰作。所幸我们尚未参加国际版权协议,否则,这种填字游戏可能会造成一些国际的诉讼。”[51]从上文亦得知,在当年知识产权不被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动辄使用他人的歌曲再配上自填歌词,并找个歌手唱出,就可诞生一张专辑唱片,实在是怪异现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年那些“翻唱歌曲”的旋律虽然并非来自台湾人自己的创作,文本却呈现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在文化研究视域下,亦成了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文学宝藏。

1970年代,电视媒体的盛行曾一度造成布袋戏及闽南语电视剧的风行;然而,1976年通过《广电法》,所有电视节目及广播中的“方言”节目不得超过20%。此举导致闽南语歌曲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其传播直接遭受了如上一个殖民政权所禁止一般的斲灭。这段时间的闽南语歌所留下唯一较显著的成绩是电视布袋戏歌曲与连续剧主题曲。

闽南语创作流行歌曲演变历程中,布袋戏歌曲是继翻唱日本歌曲之后的另一种在“黑暗中的微光”现象。台湾布袋戏发展经历了外台(于庙口等户外野台演出)、内台(戏院演出)进入到电视布袋戏。而搭配演出的音乐,早期使用南音、潮调、白字戏,到日据时期基本已失传。日据初期发展形成北管布袋戏,光复后的布袋戏音乐比较多元,为了适应剧情的需要,各种南腔(如:高甲、歌仔、汉乐、南音)北调(如:北管曲牌、京剧)及民谣统统出笼。

金光布袋戏自1950年代盛行后,其配乐可说只有音效音乐与歌曲,[52]这包括了电影音乐、东洋歌曲、西洋音乐、古典交响乐及上述之南腔北调的音乐及戏曲。进入电视布袋戏时代,沦为充任唱片公司打歌的工具,以前是为角色造歌,之后是先写歌出唱片,才产生配合歌曲内容的布袋戏角色形象。布袋戏研究专家江武昌在接受本研究口述访问时,曾述及电视布袋戏当红时之配乐情形:

当时黄俊雄原是将布袋戏歌曲从南音、北管改编,后来有了现成的日本歌与西洋歌,他对照歌曲与角色,即以那些歌曲的旋律,再配上剧中角色人物与性格,编好一首首适合演出剧情的歌曲。然后,请歌手主唱;若无适合歌者,则自己上场主唱,例如:改编自北管的《孤单老人》与《秘中秘》,以及改编自南音、高甲戏的《恨我命苦》,都由他主唱。播出后受到观众与市场肯定,戏成功,主角红了,唱片大卖,歌手红了,唱片公司也乐得笑呵呵,此堪称置入性营销成功实例。操作成功后,功名利禄上门了;唱片公司抱着钞票,带着推荐的女歌者上门找他,希望将这首歌、那首歌放入戏里,因此演变成先有歌再塑造人物,如:《十一哥》。最严重的情况是太为广告而广告,导致歌曲与人物的不搭调。[53]

闽南语歌曲的推行受制于推广普通话与广电政策,其流传管道大多限于市井、餐厅秀或“那卡西”[54]。1984年左右,江蕙推出《你着忍耐》,跃上主流媒体走红,这也一举奠定了江蕙未来十多年“闽南语歌后”的地位。[55]

1960—198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起飞的年代,农村社会逐渐转型,中南部北上青年在都会打拼的景象,陆续出现在流行歌曲中,例如:《思慕的人》、《妈妈请您也保重》、《一支小雨伞》、《行船的人》、《心事谁人知》、《漂泊的迫迌人》、《爱拼才会赢》等,闽南语歌曲的写作重心道出社会变迁下台湾人的心声。[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