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云峰

(五)王云峰

闽南语歌谣寻根行动中,不能不提及《桃花泣血记》,它是第一首为电影作宣传、因录成唱片创佳绩而流传下来的歌谣;王云峰正是这首歌的作曲者。从本研究者访问其女王寿惠的报导中可了解斯时王云峰的创作生涯:

精通小提琴与单簧管演奏的王云峰,在闽南语歌谣词曲作家中显得相当特殊;传奇的际遇让他到日本习乐,曾是代理进口电影的片商,光复后加入台湾第一个公办的交响乐团。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古的王云峰么女王寿惠说,遗腹子的父亲因家庭环境关系,11岁从台南到台北读书,当时他住家附近经常有管弦乐团在排练,他就躲在窗户外偷看,还跟着哼乐曲,被日籍指挥岩田好之助发现,觉得他有音乐天分,就教他拉小提琴。后来,跟团员混熟了,另有团员教导他吹单簧管,奠定他在音乐上的基础。

日本海军退役的岩田,除了悉心传授王云峰音乐知识,更推荐他往日本深造。17岁只身在台北讨生活的王云峰,在东京神保音乐学院深造两年,而让他在往后的日子里更能发挥音乐专长。

返后定居台北大稻埕的王云峰,先后担任台北乃芳馆的小提琴手与第三世界馆的“辩士”(默片电影的剧情解说员),由于精通乐曲又拉奏小提琴,在进行解说时,常是唱作俱佳,颇具知名度。后来又出任民间游艺团体子弟团共乐轩西乐队指挥,并和同好创办“稻江音乐会”,筹组永乐管弦乐团。[45]

1931年,上海联华影业制映了电影《桃花泣血记》,由阮玲玉、金焰分饰女主角琳姑与男主角德恩,描述封建社会中,因门不当户不对,男女主角虽然互爱着对方,最后却以悲剧收场。为了招徕观众,进口的片商于是请了大稻埕另一位有名的辩士詹天马与王云峰,各担任作词与作曲,替这部电影写了一首宣传歌。

《桃花泣血记》放映期间,乐队每天到台北市延平北路一带街上演奏,后来随着电影放映,也传唱全台湾,的确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种现象被日本“古伦美亚”(现在的“哥伦比亚”)唱片在台负责人柏野正次郎注意到,决摆脱一向以南北管、采茶歌等内容制作唱片,而将《桃》曲录制成唱片发行。

后来,王云峰进入古伦美亚唱片公司担任专属作曲家。1933年,闽南语电影《望春风》拍摄,王云峰为这部影片作电影配乐,这又与只为宣传而写的《桃花泣血记》不同,在当时也是开风气之先。

王云峰一生创作过的曲子已不可数,王寿惠说,大家只知父亲发表过的曲子有37首,但她小时候常看父亲有事没事哼哼唱唱,曾写下很多即兴曲;她也见过父亲搬出一大箱厚厚一叠的手稿,后来有的因虫蛀、失火或其他原因都不见了。其中发表过的创作曲还有《怪绅士》、《落花根》,封笔之作是与李临秋合作的《补破网》。

与王云峰搭档最密切的是李临秋,两人有共同的嗜好,王云峰经常在杯酒间就拿起小提琴,与李临秋讨论创作的曲子;哪一位有点子,作了词或曲,就请对方搭配。王云峰后来从事洋片进口后,为过戏瘾,也拍起闽南语电影,自己就在电影《怪绅士》中饰演这名怪绅士,同时作主题曲,请李临秋作词。

王云峰的作品属高音域,过去多由周添旺的妻子“爱爱”主唱,根据“爱爱”日后的回忆,王云峰的曲子以华尔兹节拍居多,旋律高低分明,乐理较深,不好唱,但好听,且较具音乐气氛,这点使他在同时代作曲家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