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海外侨民流传

四、通过海外侨民流传

1950—1960年代,台湾开始有一些歌星前往东南亚登台演唱,针对祖籍多来自东南沿海的东南亚侨民,也会搭配演唱台湾的自然民谣如《思想起》、《台东调》,或者《望春风》、《雨夜花》之类的日据时期创作闽南语流行歌,当地的唱片界或娱乐秀场通称这类歌曲为“福建歌曲”。

早期台湾媒体也会出现“福建歌曲”字眼,例如,1959年台湾《联合报》刊载“香港新出道歌星石燕前往马尼拉演唱”的新闻,报导中就提到她在马尼拉登台说的一口流利的“福建话”及唱的“福建歌曲”,都是在临走前一星期在香港学习的。[61]其所指“福建话”与“福建歌曲”其实指的是闽南语与以闽南语演唱的歌曲。

1973年光复后著名闽南语歌曲作曲家许石,曾领军五位女儿组成了“许氏中国民谣合唱团”,以西洋摇滚乐队的形式演奏中国乐器,并演唱台湾乡土民谣,开始在东南亚各国的酒店、夜总会表演。[62]早年赴日本学音乐的许石,在光复后陆续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如:取材自恒春民谣的《台东调》曲调衍化而来的《三声无奈》、《安平追想曲》、《日月潭恋歌》、《夜半的路灯》与前述之《台湾小调》等。

随着闽南语歌曲在东南亚受到侨民的热爱,当地娱乐界与唱片界也积极到台湾找寻歌星前往登台。其中,1976年才十七八岁的台湾歌星李芊慧曾到新加坡驻唱,以演唱闽南语歌曲为主,也曾经出版不少“福建歌曲”唱片,而有“福建歌后”之称。这类唱片后来也发行到大陆,让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借着文化工业下的唱片或录音带等载体进入了大陆。作曲家陈和平与李芊慧均叙述那段历史过程;陈和平受访时提到:

福建歌后李芊慧刚出道时主要是唱我作的布袋戏歌曲,1976年曾前往新加坡演唱,并出了一张“卖鱼亚吉”专辑,这是新加坡优雅文娱企业私人有限公司发行,专辑里收录《卖鱼亚吉》、《无缘做鸳鸯》、《台东人》、《农村曲》等歌曲,蔡毓清领导优雅大乐队伴奏。透过这张唱片发行,不少打着“福建歌曲”的闽南语歌曲得以到大陆去发行,李芊慧可以说是第一位以唱片登陆的台湾歌手。

1977年为了宣传打歌,我被唱片公司邀请到新加坡一次,一下飞机就有不少记者要来访问,显见李芊慧受欢迎程度。接着,唱片公司的消息来说唱片在福建卖得很好,要请我去,但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我连考虑都没考虑就回绝大陆之行。后来,新闻局得知了,还把我找去问话,问为什么要写“福建歌”?我回答他们说:我写的是台湾歌,为什么唱片上写是福建歌,我也不清楚,这是唱片公司的事,与我无关。我没去,也不会去大陆。虽然祖先是泉州人,但直到现在,我都没去过大陆。[63]

李芊慧的访谈中显示以下内容:

1976年大约是十七八岁开始,我就在台北丽声歌厅驻唱。后来被经纪人签约,到新加坡驻唱,但刚开始不太敢去,一来是在台湾已发行布袋戏合辑,且小有名气,发展不太差;二来,当时年纪小,每次去新加坡就得一年半载的,也担心没人照顾。

不过,经纪人诚恳邀约,半年后就前往了。新加坡华侨约百分之七十是福建人,当地并无闽南语创作歌曲,几乎九成以上都是听或唱台湾流传过去的闽南语歌。记得每次登台时,我只要唱《三声无奈》及《烧肉粽》之类的台湾闽南语歌,台下观众的反应都很热烈。

在新加坡唱出名气后,就有当地的唱片公司优雅文娱企业私人有限公司来找我出唱片。第一张录的是由国语翻成闽南语版电视剧《英雄》的主题曲,录完没多久就回台北。隔半年以后再去,又录了第二张专辑叫“台东人”,主打歌是《台东调》的台湾民谣《台东人》,在台湾是刘福助唱的;专辑里另外还有《梨花泪》、《一缕相思情》等国语歌翻唱的闽南语歌。唱片一上市,立刻造成轰动,码头工人、船员、餐厅里都传唱,直到现在,我每年去新加坡演唱,每一次都指名一定要唱这首《台东人》。

由于我那时候常上华视闽南语歌唱节目“农村曲”,在福建沿海的厦漳泉一带可收视,也因此打出名号来,因而把我称为“福建歌后”。唱片公司准备要发行到福建的唱片,就会冠上“福建歌曲”之名,而内容就都是台湾的闽南语歌曲。直到80年代,前后录了三十几张福建歌曲专辑,不过,最畅销的还是《台东人》这一张。[64]

从陈和平与李芊慧的访谈内容可以整理出四个结论:第一,1976年李芊慧在新加坡出了这张“卖鱼亚吉”专辑之后,就销到大陆去;第二,来年即1977年,唱片不仅在新加坡大卖,在福建也卖得很好,以致唱片公司希望为李芊慧作曲的陈和平能到大陆访问,但他没去;第三,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冠上“福建歌曲”之后就可销到大陆去;第四,那时候李芊慧因常上华视闽南语歌唱节目“农村曲”,在福建沿海的厦漳泉一带可收看此节目,也因此打出名号来。而这时候大约是大陆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前,闽南语歌曲即已通过台湾歌星的唱片与收看台湾电视节目而流传至大陆。有关这一点,黄石麟也提到过:“另外的一个流传渠道是从新加坡来的,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流行小的卡式带,像凤飞飞、李芊慧的歌曲,经由侨民带回国内。”[65]

这股经由东南亚传唱闽南语歌曲至大陆的风潮,一直延烧到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之后,除了李芊慧的唱片之外,后来更有其他艺人透过到东南亚国家驻唱后,再转往大陆,直接就登陆演出。李芊慧又提及:

大约在1981年前后,新加坡“第一机构”组一个综艺团到福建表演,闽南语歌唱部分就希望邀我参加,但那时候两岸政治气氛敏感,当然我也不敢去。后来还是有新加坡当地的歌星去演唱闽南语歌,但水平并不是很好。

不过,随着新加坡优雅文娱企业私人有限公司出版的闽南语专辑在香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人较多的地区发行,加上“第一机构”也组团到福建表演,除了东南亚,大陆方面也慢慢接触到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后来,更透过华侨把一些唱片、匣式与卡式音乐带带进大陆,并开启与大陆唱片公司合作的先例,以及福建一带唱片公司自己翻印等管道,尤其是台湾开放探亲后,带进去的唱片更多。同时间,当然也有一些二、三线歌手敢经由东南亚转往福建演唱,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因而逐渐在福建流传起来。[66]

南台湾资深电台节目主持人丁村亦认为,可能有一些通过东南亚间接前往大陆的歌手,也将台湾闽南语歌曲带入大陆:“其实有一位资深艺人——陈今佩,就常去星马地区表演,同时也兼当经纪人,找一些台湾的二线歌手到大陆表演。相信,有些歌曲就是这样流传到大陆去的。”[67]

随着大陆人民喜爱闽南语歌曲的程度,由于市场的需要,会有歌手受邀到大陆表演是可以想见的,只不过,在当时两岸的政治气氛之下,歌手登陆演唱应该会是低调的,李芊慧后来也提到,在那时候确实已经有台湾的歌星到大陆表演了,但他们都不愿出面承认。[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