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歌仔戏流传
有关台湾歌仔戏界最早渡海到闽南地区演出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1928年最早渡海到闽表演的戏班是“三乐轩”;[18]另一说,1926年有一个台湾的“玉兰社”是最早去大陆表演的歌仔戏班,且在之前,两岸早已有歌仔戏的交流。[19]
再看看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芗剧,不乏由台湾闽南语歌曲转变而来的传统曲调。芗剧是在台湾歌仔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论台湾歌仔戏班第一次到厦门的时间是1926年或1928年,可以见得:1920年代台湾歌仔戏早已传入闽南。抗日战争爆后,歌仔戏在台湾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政策的摧残,在闽南也竟然被视为传自台湾的“亡国调”而遭到禁演。为了保存、挽救歌仔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免遭扼杀,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在锦歌基础上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新腔——杂碎调。同时吸收了闽南的民歌、山歌、流行曲和其他剧种的唱腔小曲,形成一套新的声腔,统称“改良仔调”。用“改良仔调”演唱的歌仔戏又称“改良仔戏”,继续风行于闽南。
抗日战争胜利后,歌仔戏恢复原有的面貌,在闽南戏曲舞台上呈现出“改良仔调”与“歌仔调”同台演唱的盛况,使得这一对同一源流的患难兄弟得以同台演出,交相辉映,盛演不衰。后以其流行于九龙江中下游的漳州芗江一带,于1954年正式定名为“芗剧”。芗剧音乐中有各种腔调,如杂碎调(又称杂念调)、哭调、小调、杂念调等,其中的小调是芗剧音乐“一件绚丽的外衣”,大体上来自民歌、山歌、俚曲俗谣、流行曲及锦歌、南词、高甲戏、汉剧、乱弹中的小曲。[20]
在芗剧传统曲调里,除出现《台湾锦歌七字仔》等“七字调”或《台湾杂念调》等“杂念调”之外,在其“小调”曲调中,就有多首传唱于宝岛的台湾自然民谣与1930年代创作的闽南语流行歌,包括:《李三娘》中的《思想枝》与《孟姜女》的《思想枝》,即由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的音腔转变而来;选自歌仔戏幕表戏唱腔的《丢丢铜仔》,亦为自然民谣;《孟姜女》的《心酸酸》与《望春风》,《钗头凤》的《春宵吟》,《孔雀东南飞》的《雨夜花》,则为日据时代台湾创作的闽南语流行歌。[21]
这些民谣或流行歌是何时、通过哪种管道传过去而成为芗剧曲调的,并无正式的文献可显示,不过,有歌仔戏与民歌研究学者就认为,台湾闽南语民歌与歌仔戏里的歌仔,最早传到大陆应该就是在1920年代,经由歌仔戏班流传过去的。
前厦门艺校校长邱曙炎接受本研究者访问时分析:
我认为,有关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流传到闽南地区的第一个高潮在1920年代。在台湾的歌仔戏音乐中有分“歌仔”与“调仔”,“歌仔”为主调如七字调,“调仔”则为民间流传的民歌。1925年就有台湾的歌仔戏艺人到福建一带演出,不论成戏的歌仔戏或只是由民歌转唱的“调仔”,都通过那些艺人带到了福建。像是《望春风》,以前常在芗剧里听到,但当时并不知道那是台湾的创作歌曲;台湾南部的《牛犁歌》,这儿也有。从文化和音乐现象来看,这些歌曲表现人民生活,从其中可一探早期台湾农村社会的景象。[22]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蓝雪霏有类似看法:
提及两岸民歌或民谣的交流,尤其是台湾民谣回流大陆的情形,证据都在音乐本身可找到,这些主要通过歌仔戏传过来的,其中以歌仔调最多,台湾叫“七字调”,是在台湾重新整合后的一种创新,在闽南叫“四空仔”,如《孟姜女》。[23]
泉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作曲家王鼎南以泉州为例亦提出类似说法: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就传唱着如《灯红歌》、《长工歌》以及套用《苏武牧羊》曲调的《父母主意嫁番客》等。而台湾的恒春民谣《思想枝》、宜兰调的《丢丢铜仔》及日据时期创作歌曲《望春风》等,也在台湾及大陆地区流传着。这些民歌民谣也可说是早期的闽南语歌曲,是“土生土长”起来的里巷村野“顺口而歌”的民歌俚谣。即使,后来,台湾闽南语歌曲由乡村走向城市,并走向市场,虽然也有了流行歌曲音乐人介入,但多数的闽南语歌曲作者与歌手,仍是民间艺人为多。[24]
台湾资深作曲家曾仲影曾经听过用芗剧的曲调演奏台湾日据时期的创作老歌《心酸酸》。“有关于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在大陆流传的情形,我记忆所及,是七八年前,有一次在漳州芗剧团演出时,曾听见他们演奏《心酸酸》,也就是把这首台湾的老歌变成了歌仔调。”[25]
不论从学术研究、口述历史或田野采风资料均可了解到:台湾本地融合了闽南歌仔(包括民歌、小调、杂歌、儿歌与人物情节的故事传说)、车鼓、客家采茶而诞生的歌仔戏,曾于日据时代1920年代传入闽南地区,其流传过程对于后来演变发展的芗剧影响甚大。除此之外,歌仔戏传入闽南地区的同时,一些戏曲与民谣类如【七字调】、【杂念调】、【走路仔调】等台湾歌仔戏曲调与自然民谣,也通过歌仔戏艺人带入了闽南。[26]
因此显见,台湾虽于1895年割让给日本,受到日本人统治,在日据时期两岸人民往返闽台频繁,其中更由于歌仔戏班前往厦门等地演出,在歌仔戏中的“调仔”,以及后来受歌仔戏影响而产生的闽南芗剧“小调”之曲调中,均发现了台湾的自然民谣与日据时期创作歌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