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传唱流行曲

二、邓丽君传唱流行曲

前文述及播放邓丽君歌曲为心战喊话时代后期台湾所使用的“软”武器,在改革开放前后,大陆一些人的观念中,对于来自港台的那些流行乐仍认定就是“时代曲”,亦即靡靡之音或黄色音乐,报刊上也经常出现反对和抵制港台流行音乐传播的声音。[92]1978年,邓丽君演唱歌曲传入大陆,“靡靡之音”一语首次出现,台湾歌曲在大陆的大街小巷流行开来。[93]例如,《羊城晚报》一篇报导就批判传播“靡靡之音”的影响是不佳的,报导中针对广州市当地一家无线电展销部门在营业时间内,通过销售的音响设备高声播放“时代曲”招徕顾客。而这位作者所指的“靡靡之音”,就包括了台湾某歌星唱的“靡靡之音”,更直指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为“亡国之音”。甚至于,连在竞选人民代表时,都出现港台流行音乐。[94]尽管是负面声浪,但从上述的媒体报导,姑不论其数量到底有多少,其市场到底有多大,在1970—1980年代,即可见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大陆内地的痕迹。

提及邓丽君,作曲家叶宏民犹记得:

有关邓丽君也值得一提,她的歌声在国内流传很久,但人始终没来过,据说她对共产党是持着对立情绪。在改革开放后的头几年,大陆的边防还不是很缜密,货物与文化产品经常通过走私流进国内。石狮、厦门一带音像店不乏偷偷卖邓丽君的录音卡带者。那几年,我在福州的《海峡之声》工作,领导嘱咐我去收集一些邓丽君的卡带,回到厦门个把月,也买了一些她的卡带,并转成电台播出带,带回福州,作为内部参考数据保存。

当时,国内的音乐界、学术界一致评邓丽君的歌声矫揉造作,怪里怪气;我将录好的播出带拿去给《海峡之声》领导听了之后,也听不出有什么靡靡之音。在那之前我也没听过她的歌,以音乐的角度,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划时代女性的特殊音色,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她的行腔、运腔、气腔都有其独到之处,譬如说,她喜欢将重节拍与轻节拍故意颠倒唱,如《烧肉粽》,这也是她歌曲中的独特,连领导听了都觉得优美。除了《烧肉粽》,她也唱了《天黑黑》、《望春风》等台湾闽南语歌曲,相信这也有助于歌曲在国内的流传。[95]

1980年代初期,港台的流行文化席卷内陆,使得台湾当局对大陆广播又有新的内容,即大量播放流行音乐。最早播出的是邓丽君的歌曲,因为她是大陆听众最先认识和欣赏的台湾歌手,诸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由于邓丽君歌深受两岸听众的喜爱并深具影响力,她还获得台湾方面颁发功绩奖状,且有“爱国艺人”的美誉。另外在金门的马山(心战喊话)播音站也配合影剧界劳军时,会请知名影歌星如凤飞飞等亲自对大陆广播,并清唱成名歌曲等。[96]1982年春节前夕,国内三家无线电视台艺人制作了九个50分钟的向大陆同胞拜年特别节目,提供“中央广播电台”面向大陆广播。其中,台视提供制作的节目即以邓丽君“君在前哨”的录音演唱及曾经在台北中山纪念馆的义演录音实况为主。[97]

在那一段时间,躲在棉被里收听被称为“敌台”的台湾“中央广播电台”,为的就是“邓丽君时间”;更有些人另外用邓丽君歌曲的录音带不断翻录偷偷地听,不少大陆人民都有过这些经验。

在1980年代初期,台湾意识到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军方政战部门决定对大陆采取软攻势,看准了邓丽君歌声传遍大陆的优势,于是以“刘少康办公室”之名,透过华视制作了“君在前哨”节目,由邓丽君主持,希望藉由邓丽君甜美的歌声,对大陆进行心战攻势。

在现今大陆六十岁左右以下的人,有许多是听着邓丽君的歌声长大的,像我太太就是,那时候她还小,都是躲在棉被里偷听录音带,一个歌曲带子不知翻录了多少遍,大家也以此蔚为风潮。好几位大陆的朋友,现已是影视传媒的领导级人物,只要一提到邓丽君,他们就很兴奋。最早时,邓丽君的歌是透过香港或第三国传过去,先是传唱,后来愈听愈热络,愈听愈流行,因为她的歌声里有东方的加中国的柔情在其中。[98]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现实中,邓丽君的歌声在冰冷的对峙中连接海峡两岸。很多人从收音机里的“敌台”广播中听到她的歌声,尽管这个柔美动听的声音在当时被斥为“流毒”、“靡靡之音”,但这并不妨碍大陆民众对邓丽君的喜爱。当时甚至出现一句口头禅:“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老邓指的是邓小平”,而“小邓”则是邓丽君。[99]

邓丽君的歌曲以普通话演唱占大多数,不过她在1968年刚出道时不久,曾由宇宙唱片发行一张“邓丽君台湾民谣——丢丢铜”专辑,内容包罗万象,具多样化,有地方自然歌谣《思想枝》,有童谣式的地方歌谣《天黑黑》与《丢丢铜》等。[100]

1971年“海山”与其香港海外版“丽风”唱片出版了“邓丽君轰动闽南语歌曲”专辑;宝丽金唱片于1981再度出版“邓丽君闽南语金曲集”。她所演唱的闽南语歌曲,曲目多元,包括:《难忘的初恋情人》、《祖母的话》、《三声无奈》、《望春风》、《天黑黑》、《十一哥》、《歹歹尫吃抹空》、《安平追想曲》、《卖肉粽》、《心酸孤单女》、《缘投囝仔》、《心酸酸》、《人生一条路》、《思想枝》、《难忘的爱人》、《快乐的出帆》、《走马灯》、《一颗流星》、《碎心花》、《劝世歌》。[101]总的来说,邓丽君演唱的闽南语歌曲唱片为数并不算多,然而她也唱出了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创作闽南语流行歌,随着她的歌声飘荡在大陆,而让更多人传唱词曲优美的台湾闽南语歌曲。

总而言之,那个年代,邓丽君的歌声跨越了意识形态的阻隔,用音乐最先打开了两岸沟通的渠道。毫无疑问,邓丽君是海峡两岸“从敌对到沟通再到了解”的嬗变历程中,最早也是作用最大的润滑剂。而对大陆的普通听众来说,邓丽君的歌声背后是否具有些什么政治意涵,他们没有考虑那么多,“就只是喜欢邓丽君罢了。”的确,历经岁月洗礼留下来的,只是无线电波里那悦耳的音乐和甜美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