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邓雨贤
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只活了39个年华,创作巅峰时期也仅三个寒暑,不过,“台湾歌谣先驱”邓雨贤为歌谣创作园地留下了《月夜愁》、《雨夜花》、《望春风》、《四季红》、《碎心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本研究者曾访问其子邓仁甫、周添旺遗孀“爱爱”与台湾歌谣研究专家庄永明,写下有关邓雨贤生前的音乐事迹报导:
邓雨贤出生桃园县龙潭乡的客家庄,据同乡亲的作家锺肇政叙述,邓的父亲邓旭东是汉学家,锺的父亲曾先后在龙潭与台北成为邓旭东的学生。由于同乡渊源与这层长辈的师生情谊,后来锺肇政也以邓雨贤的生平故事,写下小说《望春风》,同时在1992年为他在国家音乐厅策画两场音乐会。
由于家学及童年时沉浸在乡土乐曲中,邓雨贤从小即培养出对音乐与文学的深厚兴趣。邓雨贤的长子邓仁甫受访时说,父亲出生于1905年,当时的客家庄有许多类似子弟班的民间乐团,以唢吶、鼓、胖胡等传统乐器演奏客家山歌或乱弹调等民俗乐曲,他父亲在小小年纪便得以受到乡土乐曲的洗礼。
邓雨贤后来随着转任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客语教师的父亲来到台北,自后来改名的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发到“日新公学校”(现今日新国小)教书。由于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会弹钢琴、吉他等乐器的邓雨贤,每个月发饷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乐谱及乐理书籍。
后来,他毅然辞掉教职,前往日本歌谣学院深造作曲,1934年投效古伦美亚唱片公司,担任专属作曲家与歌手教唱工作,与周添旺、李临秋等人同事。当时是唱片公司红牌歌手的“爱爱”说,大家都称呼邓雨贤为“老师”,他所作的曲子多描述古早的生活,好唱,属低音域,多由歌手“纯纯”主唱,偶尔“纯纯”因故不能唱时,才由她代打。[46]
在台湾创作歌谣史上,早期的作曲家多以民乐器作曲(除了王云峰是以西洋的小提琴作曲),邓雨贤是第一位以钢琴与吉他作曲的作曲家。
在古伦美亚唱片的三年间,是邓雨贤创作的巅峰期,其中的《雨夜花》则最具故事性。台湾歌谣研究工作者庄永明说,日据时代台湾儿童琅琅上口的,几乎全是日本童谣,1931年台湾有识之士呼吁:“台湾囝仔唱自己的歌”,作家廖汉臣于是写了一首《春天》,由邓雨贤谱成一首儿歌,旋律正是大家熟悉的《雨夜花》。
后来,作词家周添旺认为其旋律太优美了,又根据他所见的实人实事,填了现在传唱的《雨夜花》。不过,到了1940年,日本殖民政府禁唱闽南语流行歌,皇民化运动紧锣密鼓中,当局为驱策台湾青年上战场,将《雨夜花》的旋律加快,并填上日语歌词,成了军歌《荣誉的军夫》,列为必教必唱的“时局歌曲”。遭同样命运的还有《月夜愁》改为《军夫之妻》,作为强征台湾同胞当军夫去做所谓无报酬的“劳动奉仕”;20世纪60年代此曲又改为邓丽君主唱的汉语歌曲《情人再见》。
战争末期,邓雨贤曾为真有其人的泰雅族姑娘为送日籍老师出征,在回程时摔落独木桥一事,写过一首日语歌曲《番社之女》。此曲经周添旺填上闽南语歌词,即《黄昏愁》;后来由署名“愁人”的作词者填上汉语歌词,即光复后大街小巷到处听得到的《十八姑娘一朵花》。皇民化运动时期,邓雨贤感受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放弃作曲来到乡间,在新竹芎林乡重拾教鞭,1944年因肺病并发心脏病过世,留下近五十首陪伴台湾人编织共同记忆的歌曲。
闽南语歌曲的发展在战前可说百家争鸣,拥有为时八年(1932—1939)的发展时期,前前后后陆续有古伦美亚、胜利、博友乐、泰平、日东、东亚等唱片公司参与唱片的制作与发行,正当其蓄势将起之际,却因“皇民化运动”的推行而被迫画下了休止符。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闽南语创作流行歌盛行期间,用四个阶段来看其进程:园地开拓时期、习作时期、形骸粗具时期与圆熟时期。可惜的是,正当流行歌的创作进入圆熟时期之际,太平洋战争旋即爆发,这些词曲作家个个不得不改头换面,或逃避战火,或无声无息沉寂下去,后代只能通过留声机与曲盘等音乐载体,在流传下来的那些黑胶老唱片所流泻出的曲歌旋律中,缅怀枝叶繁茂的创作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