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两岸人民和谐共创闽南语歌曲发展
除了在福建举办多年的闽南语歌曲原创与征歌等赛事之外,也开始结合台湾与东南亚等各地华人举办全球闽南语歌曲大赛,例如:“欢喜大围炉—2008两岸闽南语春节晚会”,由厦门卫视与台湾中天电视联手打造的全球第一台闽南语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海峡两岸首次在除夕夜同步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142]2009年全球闽南语歌曲大赛在台湾实现跨年直播。[143]
这些活动无疑地拉近两岸人民的心,闽南语本身使用的面相就很宽,以同源的语言、民俗与音乐,开展和平沟通,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打造闽台同源的音乐创作和推广平台,积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民众对于根源祖脉的强烈认同感。
一般而言,社会上普遍流行传唱的歌曲内容,通常是反映社会变迁的一种管道,而台湾的闽南歌曲尽管在两岸之间受欢迎,随着时代脚步的迁移,目前仍在发展中,其旺盛的生命力不时在各个时代中爆发。正如陈耕先生所云:“当跨过海峡,它就吮吸平埔族、高山族、客家的音乐营养,创作出台湾的本地歌仔。当日本来统治,它又通过日本的学校来汲取西方音乐的营养,创作出新的歌谣。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现代音乐、流行唱法,现代电声乐器传入台湾,它又汲取这些外来的营养,创作出现代闽南语歌曲……”[144]总之,源自闽南的闽南语歌仔充满了青春活力,见谁吃谁,拿来就用,紧紧地跟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而发展。
综上,通过两岸相关人士的访谈与既有研究资料,探讨台湾闽南语歌曲于大陆传唱的渠道与流传情形。经整理归纳后得出结论:在两岸冷战对峙时期及之前,主要通过歌仔戏流传,于日据末期至太平洋战争前后通过前往大陆的台籍人士流传,光复后经由行船人、海外侨民流传;两岸对峙、双方互以广播攻心时代,则通过海峡上空无线电与扬声器传播。而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两岸渐开启交流大门之后,拜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兴起之赐,受到邓丽君歌曲传唱、1983年之后每年固定举办的春节晚会,以及电视机普及影响,闽南语歌曲更受到各省人民的热爱。台湾政治上“解严”,正式开放人民返祖国家乡探亲、台商前来投资之后,掀起以卡拉OK、KTV为主的K歌文化。闽南语歌曲响彻全中国各个角落之际,对于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闽南语歌曲创作、闽南方言在大陆的发展,以及两岸和平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注释】
[1]曼芳、诗绵:《闽南语歌曲抒乡情》,《泉州晚报》1995年11月3日;张国锋:《期待闽南语歌曲创作更加繁荣》,《厦门广播电视》1996年1月31日;王鼎南:《努力写好闽南语歌》,《福建音乐界》2006/秋/总第88期;叶宏民:《阻碍闽南语歌曲发展的瓶颈在哪?》,《闽南文化研究论丛》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880页。
[2]本研究有关KTV田调纪录如下:1.2010年10月13日18:30-20:30:厦门GOODTIME欢唱KTV帝豪店(厦禾路820号帝豪大厦),共采得4524首闽南语歌曲。同一连锁在厦门市另有新馆店、宝福店、莲花店、瑞景店、汇成店等分店,龙岩、沈阳、贵阳、泉州、福州、汕头等地区亦各设有分店。2.2010年10月14日20:00-23:00:福州a gogo KTV全国连锁华城国际店(福州市五四路162号华城国际附属楼),共采得8151首闽南语歌曲。同一连锁于福州市另有东街店、万象店、元洪城店、宝龙店、福清店、泉州店、莆田店、漳州店、重庆店、洛阳店、天津店、徐州店、长沙店、郑州店,以及当时在筹建中之常州店、莆田二店、徐州二店、南京店、西安店等。2010年10月17日泉州KK金麦德龙店(云鹿路国际商场),共7039首。另自福建海媚数码公司取得闽南语歌曲伴唱带歌单,其主要供应帝苑歌城与挪亚方夜总会系统,歌单中一共有6035首歌曲;该点歌系统供应全大陆近千家KTV。
[3]施沛琳:《闽南语歌曲的第二春》,《交流》杂志第114期,海峡交流基金会,2010年12月,第53~56页。
[4]芥舟:《可喜的第一步——首届“金宝杯”闽南语歌曲邀请赛赘语》,《厦门日报》1989年1月31日。
[5]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4日与李霖访谈内容。
[6]施沛琳:《泉州闽南文化节台湾味正浓闽南语歌星选秀气氛热南音、歌仔戏两岸各有特色》,台湾《旺报》2010年3月3日。
[7]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3日与叶宏民访谈内容。
[8]芥舟:《可喜的第一步——首届“金宝杯”闽南语歌曲邀请赛赘语》,《厦门日报》1989年1月31日。
[9]张安南:《歌声·潮声·心声》,《人民日报》1989年1月31日。
[10]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3日与叶宏民访谈内容。
[11]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4日与彭一万访谈内容。
[12]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4日与彭一万访谈内容。
[13]杨丽清:《十大闽南语经典名曲评选揭晓晚会》,http://www.xmtv.com.cn/star/news,2006年4月12日。
[14]《农村曲》为苏桐和陈达儒在1935年所作;有关创作时间,各有不同说法:郑恒隆、郭丽娟合著之《台湾歌谣脸谱》,台北:玉山社出版社,2002年,同指为1935年;但庄永明著《台湾第一》,台北:文经出版社,1983年,则指该曲为1937年,泰平唱片与博友乐唱片将销售权转移改商标为“日东唱片”时出品之曲目。经本研究者分别与庄永明和郭丽娟电话询问得知,日据时期因录音后要到日本进行后制作,所以歌曲写好后不一定马上出版。郭等人是根据陈达儒所写的创作年份表所载为1935年;而庄则是根据出版年份,于1937年才出版。
[15]陈耕:《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闽南文化研究》,2006年8月,第105~117页。陈耕先生将台湾的闽南歌曲分为俺公传的歌仔、台湾产生的本地歌仔或台湾歌仔、创作歌谣为自己写的歌仔。
[16]陈耕先生于1948年出生,听着这首《农村曲》的时代大约为1950年代。
[17]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31日与朱家骐访谈内容。
[18]根据台湾戏剧与电影史研究学者吕诉上的《台湾电影戏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编辑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芗剧”条目,以及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与上海艺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数据均显示,1928年台湾歌仔戏团“三乐轩”首度渡海到厦门,在厦门水仙宫演出三天,是歌仔戏流传台闽的转折点。
[19]原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长陈耕引述《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早在1918年,厦门就已经有了演唱教习歌仔阵的歌仔馆“仁义社”,其所使用的乐器是歌仔戏里最具特色的代表乐器大广弦。再根据厦门海关提供的台湾籍民资料,1918至1925年间,厦门居住着近万名台湾人,与此同时,每年还有数千台湾人进出。到厦门的台湾人,有正当的工商业者,也有爱国的抗日分子与台湾浪人。台湾人刚到厦门,有一些人与厦门人之间产生隔阂,因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活动圈子,歌仔馆通常是他们聚集的地方,所以,除了仁义社,应该还有其他歌仔馆。
[20]陈彬、陈松民:《芗剧传统曲调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21]均由陈彬与陈松民分别采谱,并收录于《芗剧传统曲调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22]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31日与邱曙炎访谈内容。
[23]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18日与蓝雪霏访谈内容。
[24]本研究者于2010年3月1日与王鼎南访谈内容。
[25]本研究者于2009年11月9日与曾仲影访谈内容。
[26]刘登翰:《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3年,第268页;陈耕:《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闽南文化研究》,2006年,第105~117页。
[27]郭建芳:《日据时期的台湾籍民》,人民网http://tw.people.com.cn/BIG5/43950/3794856.html,2005年10月24日。
[28]卞凤奎:《日治时期台湾籍民在海外活动之研究:1895—1945》,乐学出版社,2006年,第67、87、77、119页。
[29]王予霞:《文化传承》,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30]庄永明、孙德铭:《台湾歌谣乡土情》,台北:孙德铭(个人),1994年,第11页。
[31]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31日与邱曙炎访谈内容。
[32]本研究者于2010年8月25日与洪卜仁访谈内容。
[33]王一刚:《陈君玉事略》,《台湾风物》第13卷3期,1963年6月19日,第17~20页。
[34]黄国隆、吴艾菁编:《台湾歌谣101》,台北:天同出版社,1985年,第173页。
[35]曾乃硕:《陈君玉》,《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贤德篇》,台北市文献会,1988年,第269~270页。
[36]台北县三重市公所:《三重唱片业、戏院、影歌星史》,台北县:三重市公所,2007年,第61页。
[37]杨三郎自述:《杨三郎生平大事记》,《台湾歌谣创作大师:杨三郎纪念专辑》,台北县: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2年,第69页。
[38]本研究者于2009年11月9日与曾仲影访谈内容。曾仲影提及杨三郎去厦门的时间比杨三郎的自述早了两年,这可能是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记忆偏差。
[39]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25日与陈和平访谈内容。
[40]陈复授:《厦门渔民由来及习俗考略》,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编《闽南文化研究论丛(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1127~1141页;原载《厦门民俗方言》第7期,1992年2月。
[41]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4日与彭一万访谈内容。
[42]庄永明:《台湾第一》,台北:文经,1983年,第162页;庄永明、孙德铭:《台湾歌谣乡土情》,台北:孙德铭(个人),1994年,第206页。
[43]吴奕震编著:《台语民谣》,台北:伟成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95页。
[44]彭永叔等:《厦门歌谣》,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第133~134页。
[45]厦门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厦门市分卷》,厦门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2年,第141页。
[46]傅孙义:《晋江民间歌谣》,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47]傅孙义:《晋江民间歌谣》,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29页。
[48]林华东主编:《泉州歌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7~210页。
[49]福建东山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 东山县卷》,东山县委、县政府,1991年,第122~123页;此曲于1991年11月采录自东山县美山村,演唱者为杨顺忠(男,35岁),搜集者为杨泽辉(男,30岁)。
[50]龙海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龙海县分卷》,1991年,第175~176页。
[51]彭永叔等:《厦门歌谣》,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第2页。
[52]陈郑煊编:《闽南歌谣》,引自厦门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厦门市分卷》,厦门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2年,第111页。
[53]龙海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龙海县分卷》,1991年,第192页。
[54]庄永明、孙德铭:《台湾歌谣乡土情》,台北:孙德铭(个人),1994年,第250~253页。
[55]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译:《文化理论的面貌》,台北:韦伯文化,2004年。
[56]陈耕:《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闽南文化研究》,2006年8月,第105~117页。经本研究者于2010年6月10日以电话询问庄永明先生得知,《台湾小调》是从日本歌《苹果之歌》采取部分旋律而作。
[57]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4日与彭一万访谈内容。
[58]华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华安县分卷》,1993年,第36~37页;由台属许华英女士于1987年10月演唱及自录。
[59]吴奕震编著:《台语民谣》,台北:伟成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28页。
[60]本研究者于2009年12月9日与黄石麟访谈内容。
[61]《石燕访菲归来·将回祖国登台》,《联合报》1959年3月22日第6版。
[62]邓海珠:《许家五朵姊妹花中国乐器摇滚化》,《联合报》1979年8月4日第9版。
[63]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25日与陈和平访谈内容。
[64]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29日与李芊慧访谈内容。
[65]本研究者于2009年12月9日与黄石麟访谈内容。
[66]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29日与李芊慧访谈内容。
[67]本研究者于2009年9月4日与丁村访谈内容。
[68]本研究者于2010年6月3日再以电话向李芊慧询问结果。
[69]本研究者于2009年12月9日与黄石麟访谈内容。
[70]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18日与蓝雪霏访谈内容。
[71]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30日与王维生访谈内容。
[72]曾学文:《跨两岸:歌仔戏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73]本研究者于2009年9月4日与丁村访谈内容。
[74]本研究者于2009年11月9日与曾仲影访谈内容。
[75]《央广大事纪》http://www.rti.org.tw/radio/RtiBroad/RtiBroad_History.aspx
[76]《国家广播文物馆历史沿革》,http://www.rti.org.tw/big5/ms/about/history.htm
[77]《金门炮战轶事:大陆广播提醒台军收被子》,http://www.s1979.com/a/news/gangaotai/2009/0819/402.shtml,2009年8月10日。
[78]《谈戒严时期政府对大陆的空飘与广播》,http://www.kmdn.gov.tw,2010年4月19日。
[79]《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两岸心战60年》,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8年10月21日。
[80]《经济改革》,http://zh.wikipedia.org/zh-tw。
[81]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82]王惊涛:《人民需要轻音乐和抒情歌曲:音代会部分代表座谈散记》,《北京音乐报》1979年12月1日第4版;转引自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83]《音乐茶座火爆 港台歌曲风行》,载《羊城晚报》,http://www.sina.com.cn,2007年9月3日。
[84]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31日与邱曙炎访谈内容。
[85]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18日与蓝雪霏访谈内容。
[86]本研究者于2009年12月9日与黄石麟访谈内容。
[87]本研究者于2010年3月1日王鼎南访谈内容。
[88]本研究者于2010年3月2日与陈江锋访谈内容。
[89]《流行歌曲畅销排行榜“中央”电台向大陆广播》,1984年2月20日《联合报》第9版;《把自由歌声播往大陆 “国防部”嘉许<民生报>“中央”电台》,《联合报》1984年4月2日第9版。
[90]《华视节目打入厦门天线架上竹竿夜晚转向金门中共急颁禁令派人突击检查》,《联合报》1983年12月24日第5版。
[91]《厦门民众爱看华视节目》,《联合报》1987年10月14日第9版。
[92]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93]李惠萍:《两岸流行音乐交流备忘录》,《台海杂志》,2009年9月。
[94]贻邦:《不应播放靡靡之音》,《羊城晚报》1980年7月20日第2版;王辉平:《选举会场为何竟播靡靡之音》,《羊城晚报》1980年7月20日第2版。
[95]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19日与叶宏民二度访谈内容。
[96]《谈戒严时期政府对大陆的空飘与广播》,http://www.kmdn.gov.tw/ch,2010年4月19日。
[97]《向大陆同胞贺新年·三台艺人制作节目向大陆广播》,《联合报》1982年1月23日第9版。
[98]本研究者于2010年1月4日与凌峰访谈内容。凌峰的大陆妻子贺顺顺来自山东青岛。
[99]《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两岸心战60年》,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8年10月21日。
[100]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有关这张专辑的发行年代,网络上有不同的说法。
[101]《邓丽君宝丽金之前的闽南语歌录音》,http://tw.myblog.yahoo.com。
[102]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103]《中国最早的春晚——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http://www.lifepop.com。
[104]《春节联欢晚会》,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48406.html,2009年3月6日。
[105]《1983—2009央视全国春晚节目表》,http://www.0355wz.com/li/ad/cd/cdmp3-5.htm,2009年3月6日。
[106]1987年,费翔成为首位上了央视春晚的台湾歌手。两年后,费翔在大陆的12个城市举办了60多场演唱会,场场爆满。《两岸流行音乐交流备忘录》,李惠萍:《台海杂志》,2009年9月。
[107]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页。
[108]大陆《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一支小雨伞》为黄阿原所作,但事实上,此曲乃作词家黄敏(本名黄东焜)根据日本歌《雨の中の二人》作词,原作曲为日本人利根一郎,在台湾原唱者为洪荣宏,他也因此曲而成了偶像歌手。专辑于1982年由光美唱片出版,在光美音乐网站中,这张专辑编号047;(http://www.kuangmei.com.tw/2-4.htm)。另,《台湾大百科全书》亦由郭丽娟访问黄敏本人叙述此曲创作经过。
[109]王平:《台商黄阿原的故事:无悔的选择》,《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6月14日第3版。
[110]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19日与叶宏民二度访谈内容。
[111]本研究者于2009年12月9日与黄石麟访谈内容。
[112]李惠萍:《流行音乐交流:辉煌虽渐远,新路仍可期》,《台海杂志》,2009年9月。
[113]《大陆探亲作业红十字会承办下月二日开始接受探亲申请》,《联合报》1987年10月16日第1版。
[114]康富信:《开放探亲一个月进入大陆七千人》,《联合报》1987年12月5日第3版。
[115]李念殊:《重渡黑水沟》,台北:畅谈文化出版社,2008年
[116]李惠萍:《两岸流行音乐交流备忘录》,《台海杂志》,2009年9月。
[117]黄淑玲:《穿三枪牌内衣听台湾流行歌》,《联合报》1992年5月9日第3版。
[118]本研究者于2009年12月2日与陈维祥访谈内容。
[119]本研究者于2009年8月31日与林垂立访谈内容。
[120]本研究者于2009年10月18日与蓝雪霏访谈内容。
[121]本研究者于2010年3月1日王鼎南访谈内容。
[122]本研究者于2010年3月1日与黄汉杰访谈内容。
[123]李念殊:《重渡黑水沟》,台北:畅谈文化出版社,2008年。
[124]陈明璋:《长夜漫漫乡愁浓浓 大陆台商的心灵难解题》,《经济日报》1996年5月30日第30版。
[125]陈明璋:《台商心苦谁人知?》,《经济日报》1996年12月3日第28版。
[126]潘家庆:《大陆都会地区之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现况研究》,台北:海峡交流基金会,1994年。
[127]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128]黄巧文:《赴上海开设KTV店台商投资扩及娱乐业》,《经济日报》1989年11月7日第3版。
[129]潘家庆:《大陆都会地区之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现况研究》,台北:海峡交流基金会,1994年。
[130]沈宏菲:《“台湾气氛”在厦门:这个城市与七十年代的台北多么相似》,《联合报》1990年8月17日第10版。
[131]徐瑞希:《两岸三方台商赴大陆投资陷阱多》,《联合晚报》1990年8月11日第15版。
[132]司马啸青:《台商夜生活两岸一个样》,《经济日报》1994年7月10日第22版。
[133]赖燕芳:《两岸统一就从KTV开始》,《经济日报》1992年1月27日第11版。
[134]《邓丽君》,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135]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136]陈国聪:《说不完、道不尽的两岸闽南语歌曲》,原创厦门/滚动厦门杂志,2007年9月,第56~57页。
[137]陈承中:《广州市厦门市呈现歌舞升平表象》,《联合报》1990年5月3日第7版。
[138]陈承中:《台湾流行歌曲响彻彼岸之后大陆青年主张两岸应统一》,《联合报》1990年5月22日第10版。
[139]蔡庆辉:《珠江三角洲的卡拉OK》,《联合晚报》1992年7月8日第15版。
[140]赖锦宏:《台湾通俗文化风行相关店号生意兴隆》,《联合报》1991年10月12日第9版。
[141]冯昌勇、李雯:《赠台大熊猫开始“学”闽南话》,新华网,2006年1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
[142]黄柳鲲:《两岸将连手打造闽南语春晚星光帮与快男同台》,载《海峡导报》2008年1月9日。
[143]《全球闽南语歌曲大赛在台湾实现跨年直播》载《北京青年报》2009年1月6日。
[144]陈耕:《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载《闽南文化研究》,2006年8月,第105~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