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临秋
“望春风,传情、传族声、传万世;补破网,补情、补民心、补人间。”歌曲词作家李临秋去世时,这幅挽联足以说明他在闽南语创作歌曲中的地位。李临秋之子李修鉴曾接受本研究者访问,报导如下:
李临秋于1933年、25岁时所写的《望春风》传唱至今已超过一甲子。李临秋第六公子李修鉴说,他父亲生前曾向他提及,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源自《西厢记》诗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李修鉴回忆,他的父亲年轻时常在淡水河边散步,在远眺观音山之余,不时看到谈恋爱的男女,因而想象初恋的情绪就像小孩子放鞭炮,点燃的时刻“又惊又喜”,这种“爱情火花”的感觉让他有了写《望春风》的动机。
不过,更重要的,李临秋曾表示过,这首歌也是为情窦初开但受传统束缚的少女争取“发言权”。“十七八岁的少女,加上如春般的那山、那水,是多么值得赞颂;我不惜将那羞涩、秘藏在心中压抑的思春苦涩少女情怀,向世上的男性表达出来!”四年后,李临秋又写了同名的电影剧本。
出生于1909年的李临秋,居住在大稻埕,日据时代曾是第一剧场与永乐座的经理。1932年正值闽南语流行歌曲发轫期,李临秋以《忏悔的歌》、《倡门贤母的歌》两首电影宣传歌曲步入歌坛。
当时的文人雅士艺术家,闲暇之余不是流连酒家,就是三五好友把酒问青天,李临秋也不例外。好客成性的李临秋常挂在嘴边的话:“人生几何,对酒当歌”、“酒中自有好诗词”,他喜欢请词曲同好如王云峰、苏桐、陈秋霖夫妇与周添旺到家中,酒足饭饱后拿出各自带来的乐器就唱将起来。
李修鉴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看到母亲买夜来香,并替父亲准备红露酒,就知道他当晚要写作了。“红露酒最好是树林酒厂的,因为水质好,父亲通常会在前一晚嘱咐母亲准备,五个哥哥和我看到了夜来香与红露酒,吃过晚饭后,大家就不敢乱吵闹。”
李修鉴出生那一年,亦即“二·二八”事件来年,李临秋正好创作《补破网》。李修鉴说,这首歌其实隐藏两层意义,有父亲自己的爱情故事,也写社会经历动乱后百废待举的心情表露。
李临秋在李修鉴就读大专后,才告诉他当时写《补破网》是为了让外面的“阿姨”回心转意。“那个时代有本事的男人养两个家是很正常的,但父亲不可能常到阿姨那边,而阿姨对爱情的心情就有如看到一个破了大洞的网一样。作好这首歌,父亲请王云峰谱曲,并央求他到阿姨家前以小提琴拉奏这首歌。”[42]
1948年农历春节期间,“永乐胜利剧团”在“台北市电影戏剧促进会”举办的“春节会员游艺会”中,演出舞台剧《破网补情天》,主题曲即这首由李临秋作词、王云峰作曲的《补破网》。
当然,聪明的艺术家常以隐喻方式透露各种意涵的心情,也许李临秋因私人感情因素写下这首歌曲,但他也用心良苦地借着歌曲,描述当时台湾各行各业的萧条。前一年的宝岛刚刚经历那场因族群冲突所造成的“二·二八事件”,整个台湾宛若一张“破网”,正需大家一针一线地补缝。这首歌词原来只有两段,国民党政府到了台湾,在1950年代由于同名电影要上映,审查时被认为是灰色歌曲,补上了第三段:“鱼入网,好年冬,歌诗满渔港,阻风雨驶孤帆,阮劳力无了工,雨过天晴鱼满港,最快乐咱双人,今日团圆心花放,从今免补破网。”电影才得以公开播映。但晚年时,李临秋要求平反,希望不要唱当年不得不写的第三段歌词。
深夜、烧酒和夜来香,伴李临秋度过一生;他一首首隽永、生趣、细腻的作品,更造就了他在台湾创作歌谣界“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李词”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