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导读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的身世缺乏明确记载,据刘向《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1],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司马迁《史记》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2],较为可信。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思想的儒家经典。孟子曾仿效孔子,率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他的政治主张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所以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3]。虽然赵岐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4],但《汉书·艺文志》仅把《孟子》列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自唐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逐渐提升。孟子的思想理论对宋代学术文化影响很大,宋代理学基本建立在孟子哲学思想之上。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入经。北宋程颢、程颐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其后《四书》成为科举考试必读书目,《孟子》地位更加显赫。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此后就称孟子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思想和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部,有三万八千多字。从宋至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也是先秦散文的杰出代表。

《孟子》与《论语》都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较《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且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语》中,孔子只讲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很少长篇大论地摆事实讲道理;而《孟子》的主要篇幅都用来讲“为什么”。孟子认为,只要道理讲明白了,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弃恶从善、悠然而化了。所以,他非常看重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内在的完美。他从忠恕仁义讲到尽心,从尽心讲到天命,把天命当作宇宙间一切的渊源与准则。《论语》不是侧重讨论哲学的书,而《孟子》却充满了哲学韵味。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政治上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具仁心,施仁政;明言尊王道,黜霸道。经济上提出恢复井田制度,授田于民,薄赋税,轻徭役,不误农事,制民之产;肯定社会分工,赞成通工易事。性善论、天人合一思想、和谐论等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伦理观独到精深,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崇尚舍生取义、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倡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重视道德教育和意志磨炼,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孟子的管理思想,以人性善为理论依据,以人际和谐为理想境界,以义利统一为价值标准,以选贤任能为用人原则,富有智慧,极具个性。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的文艺思想影响大;其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因势利导、引君入瓮、取譬设喻的辩论艺术,古今称赞;孟子成语明白晓畅,意蕴幽深。孟子的存心养性、立志养气、反求诸己、知耻改过、磨炼意志的德性修养理论,启迪人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有所不为,而后方可有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的修、齐、治、平的学说,富有哲理,影响深远。

《孟子》是入世哲学,所以历代统治者关注《孟子》,借助它教化民众,安邦治国;学者研治它,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提高学识。


[1]〔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8页。

[2]〔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839页。

[3]〔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839页。

[4]〔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