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产者有恒心

二、有恒产者有恒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生活富足,侍奉父母、养活妻儿无忧,老百姓就能保持与生俱来之善心。故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1]

img

孟子认为:老百姓的事情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抓紧时间补漏房,开年又要种百谷。”有一个基本的生活道理:有固定产业的人,才会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果人没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放荡任性,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以刑罚,这等于是设下网罗陷害民众。哪有仁爱百姓的国君当政,却干出陷害百姓的事呢?孟子的态度是:老百姓有固定的产业和收入,衣食无忧,就会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和收入,温饱得不到保障,也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他们只有生活有保障才能够安心踏实过日子,不生事不闹事。否则他们就会觉得未来无望,为了生存和眼前利益,会不顾礼义,无所不为。如果民不聊生,社会就不可能稳定,国家也就不可能长治久安。如何能使民有“恒产”呢?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ò gǔ,细密的渔网)不入洿(wū,大)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zhì,猪)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2]意指:不在农忙时佂徭役,不影响农民耕种收割,那么老百姓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水生态不被破坏,那么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森林资源合理利用,那么木材就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老百姓就能够养活家小,死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老百姓养生葬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宅园里,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衣服。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一家一户耕种百亩的田地而不误农时,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孟子希望国君不违农时,不要影响老百姓正常的耕种收割,人们不违背自然规律,那么粮食、鱼鳖就吃不完,材木就用不尽。那又如何才能保证老百姓有恒产且养生丧死无憾呢?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xì,勤苦不休之意)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33]孟子说:夏朝时每家授田五十亩而实行贡法,商朝时每家授田七十亩而实行助法,周朝时每家授田一百亩而实行彻法,实际上征的税都是十分取一。什么叫彻法呢?彻就是抽取之意;助就是凭借之意。古贤人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以助法为最好,而贡法最不好。”所谓贡法就是参照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固定数。不管丰年灾年,都要按照这个确定的税额征税。丰收年成,处处是谷物,多征收一些也不算苛暴,但却并不多收;灾年歉收,每家的收获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耕种所用,却一定要征足这个额定数。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使子民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仍不足赡养自己的父母,却还要靠借贷来凑足租税,致使老弱幼小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哪里还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官呢?而当官世代承袭俸禄的制度,滕国早已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浇灌我们的公田,同时也滋润到我的私田。”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孟子希望统治者薄取于民。

在孟子之前,孔子就主张“养其民也惠”[3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35]“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36]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为百姓谋福祉,顺应百姓诉求。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37]就是说,英明的君主鼓励百姓兴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歉收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犯上作乱了。英明仁德的君主应该首先使百姓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这样百姓就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了。按照孟子的设想,要恢复“井田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论埋葬还是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孟子为何要恢复井田制呢?因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一切矛盾、问题都由此而来,一切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主张公平分给农民土地,以此作为“仁政”的开始。孟子还建议“薄赋敛”。“易其田畴,薄其赋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38]重视耕种,减轻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与此同时,还应该以礼而行,勤俭节约,要让百姓的粮食像水火一样多,这样百姓就会坚守仁德了。“薄赋敛”不仅是指减轻农民的土地税收,而且还指减轻对社会其他阶层的税收。孟子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政策来惠民、富民。因为他知道,首先减轻各项税收,从物质上满足百姓的要求,让他们拥有自己固定的产业和收入,安居乐业,人心才能稳定,天下也才能安定。

孟子在此强调:一是要授田于民,让老百姓在自己的田地里耕耘,确保其有稳定的生活保障;二是要薄赋税,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三是不仅要薄赋税,赋税征收还应根据丰年灾年和老百姓的实际收成情况灵活征收。因为有恒产才会有恒心,否则就会“放辟邪侈,无不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