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7]意指: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敌手,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强调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仅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还能使人更快成长,更加成熟,能成就人的事业。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往往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为将来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死于安乐”,说明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可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甚至一蹶不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一个国家,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国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就有可能整日沉湎于安乐,其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孟子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宋代思想家张载云:“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68]富贵福泽固然是天地对我的厚爱,贫贱忧戚也是老天爷对我的眷顾。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也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玉汝于成”,就是强调贫贱忧戚能为人们提供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圣哲的人生智慧。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铸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
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之论是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来再琢磨,那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催人求生,顺境有灭亡危险,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体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充满人生智慧,道常人所不能道,立论高远,见解卓越,哲思深邃,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