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指的是最高统治者获得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民众拥护。要想获得民众拥护必须获得民心;要想获得民心就要思民之所思,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

孟子反对虐政,“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14]。他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丧身亡国。不太厉害,也会身陷危境且国力减弱。孟子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他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15]意思是说:从前周文王在治理岐周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加禁止。对于犯罪的人,刑罚只施于本人,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在孟子看来,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应该宽民、爱民,应该“与民同乐”。《孟子》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话: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cùè,皱缩鼻翼,愁苦的样子)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6]孟子在这里举了欣赏音乐和打猎两个例子,试图告诫梁惠王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作为统治者,应尽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施行“仁政”,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确实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教训中,分析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7]夏朝末代君王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尽失民心,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被商汤所灭,失了天下。商朝末代君王纣,造酒池,悬肉林,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后为武王所灭,失了天下。孟子认为:夏桀、商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他们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心。取得天下的根本路径就是得到百姓,得到百姓就会得到天下;得到百姓的根本路径是得到百姓的心,得到百姓的心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得民心的根本路径是满足百姓之所求,并不强加给百姓之所恶,如此便可得天下。

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曾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8]意思是: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之怨恨;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天下之“船”要想浮起来,就要靠水,就是靠民心。当国君获得了民心,那就等于得到天下了。换言之,民心等于天下!所以孟子曰:“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19]孟子说:成汤的征讨,从葛国开始,先后征伐十一次而无敌于天下。他向东征讨,西边的夷族人便埋怨;向南征讨,北方的狄族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大旱时候盼望雨水一样。孟子在此强调: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真正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地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汤、武之所以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应了天下民众之心。孟子的民本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进步性的思想,因为是否重视人民,影响政治的成败,民心向背决定国家的兴衰。据说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司马懿临终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