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因材施教

第二节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和孟子不仅倡导“因材施教”,还践行“因材施教”。《论语》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9]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孔子的“因材施教”偏重于个性化教学。

img

孟子同样重视“因材施教”,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10]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对于修养最好、才能最高的学生,只要及时提醒点化,如时雨润物一样,就可以了;对于长于德行的,则加以熏陶,使之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对于长于才能的,则善为指导使之成为才能通达的人;对于一般的学生,则答其所问、排其所难、解其所惑就可以了;对于因地点或时间的限制,不能入门受业的学生,则采取“私淑弟子”的形式,做到“闻道以善其身”。这就是对于几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应采取的不同的施教方法。孟子所说的君子是指思想开放的贤明教师,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必须明白:所谓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知识能力等。既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人的不同品性,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所谓“因材”,要求教师对“材”的客观差异性有全面了解,并且要有对“材”的尊重及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所谓“施教”,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地对受教育者“施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启发和诱导的方法,使受教育者领悟,重视受教育者“习得”,就如同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11]高明的老师教人射箭,只是拉满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马上发箭的样子,让学生观察领悟而后自得。至于如何“因材”如何“施教”,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2]孟子说: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我不屑于给予教诲,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教学的方法千差万别,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的“不屑”之教是亦教也,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孔子也是“不屑”之教的高手。孔子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13]认为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其实这是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最严厉的责备。所以“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适宜从正面去教导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的人,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所以“君子”教学契合了当今许多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普遍性的。

img

孟子在强调各因其材、灵活施教的同时,还主张坚持一定的标准。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彀率。”[14]工匠师傅不能因为徒工笨拙而不要求他们把线画好;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画好线、拉满弓是一定的标准,不能改变,至于说如何画好线如何拉满弓,却可以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法。这实际上是说,教学时虽然要根据不同档次的学生而采用切实可行的教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进步要求,但“因材施教”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孟子在因材施教中除了主张坚持一定的标准外,还特别强调要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15]是说教育要把规矩给学生,并教他如何用,但是并不能使他灵巧。因为这巧和力不同。譬如教射箭,学生能按老师教的拉满弓,把箭射到百步以外,但却不一定就能射中。“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16]有力气就能把箭射到百步以外,但能否射中,那就不是力气的事了,那取决于射箭的技巧,而技巧是别人无法给予的,只能通过自己去练习体会才能掌握。这就是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孟子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主张教者包办一切,教者应该像教射箭那样,“引而不发,跃如也”[17],教射箭的只把弓拉满,摆出射箭的架势,并不一定真的就把箭射出去。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射就行了,不能代替他们去射,应该是要学生自己主动地反复练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掌握技巧。

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融入坚持标准、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思想,这实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他既重视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置,又强调育才的统一标准和目标。孟子的教育理念中,把张扬个性和适当的统一要求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