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为方可有所为

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60]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为”作动词,意思是做和干。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61]意指人要舍弃一些事情不做,或暂时不做,然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强调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有可能在别的事情上做出成绩。所谓的“不为”是指不要“妄为”,就是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精力、能力,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蛮干。也就是要求人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发展规律,不能逆“势”而为。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62],原意是指要注意个人发展的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也是重视客观条件。所谓“用之则行”的“用”,就是具有了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客观条件不具备,个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尽情发挥时,就要暂时“藏”。
人的潜力无限,但在一定时间内能运用的精力毕竟有限。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目标和理想,但真正能实现的理想并不多。所以,我们就要认清自己的主要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关,才能有所突破,这是有所为;对于次要的,能做的就做,做不到的就不要太苛求,或暂时不做,这是有所不为。需要注意的是:有所不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不为”是为了“有为”,“不为”只是策略性的取舍而已,此“不为”是为彼“有为”,“不为”只是腾出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为实现大“有为”创造条件。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云:“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63]“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认识能力的显现,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不知道这事不该做而做了,是愚蠢的人。知道不该做的事不去做,是富有智慧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明智取舍,它时常警醒人们要正确抉择“为”与“不为”。在“为”与“不为”之间,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否则为与不为就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而是影响人生目标和成败问题。世界上可学、可做的事情很多,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学,事事都做,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的人,往往什么都学不好做不好。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取与舍,人的时间、精力、知识、能力有限,不管是学与做,只有在明智的取与舍的基础上,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和必需要的知识,做自己能干、想干且可以干的事情,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才会有大作为。真正明智的选择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唯其如此,才能在可为之事中大有作为。“知其不可而不为”绝不是一种退缩或逃避的消极行为,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积极的有为姿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牺牲,是为了迎接不可回避挑战的明智之举。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作风务实的人才能恰如其分地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理性的反应,是睿智的表现。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阻滞),是以君子不为也。”[64]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有所选择而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依据个体喜好、自身综合条件、客观环境和未来趋势作出“不为”和“为”的可行性选择,不能贪多求全。故《大学》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65]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宋代大儒朱熹云:“唯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66]一个人能够做什么,可以看出他的才能;而不肯做什么,却能见证他的品格。尊重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趋势,顺势取舍,以“不为”而成就“有为”,这就是孟子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