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伦理智慧
2025年09月26日
第四章 孟子伦理智慧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伦,辈也,从人,侖声;一曰道也,……伦犹类也”[1];“理,治玉也。从王,里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理者,分也”[2]。把“伦”和“理”连起来理解,“伦理”的字义就是辈分的区分。中国古代视家庭为社会的核心,而辈分则是中国古人处理家庭关系的主要依据,也是个人修养的最基本内容。儒家按“修齐治平”的次序,把辈分这种“修身”的基础和“齐家”的原则扩展到“治国、平天下”,形成了独特的家国秩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由此可见,伦理是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原则,既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包含关系之理、关系之则。
儒家伦理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其核心理念可归纳为仁、义、礼、智、信。再经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后经《大学》《中庸》的深化,构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儒家非常重视伦理问题,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并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有明显的继承,但又具有独特的关注视角,在人伦、人格、气节、义利等方面见解独到,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