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的情感管理模式

第七节 以德服人的情感管理模式

以德服人比以武力服人更具有强大的力量。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7]意思是: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跟从,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孔子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8]孔子认为: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产生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产生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孔子强调以德服人的威力和效果。对于一个管理者,如果只靠职位权力,只能让人表面服从;只有依靠专业权威和人格魅力,才能获得人们认同,让大家“心悦诚服”。

img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49]孟子认为:倚仗实力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仁德推行仁政的人可以称王,称王不一定要强大的国力;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国土就使人心归顺。凭借实力使人服从,并不能使人心服,是因为别人实力不足罢了。依靠仁德使人服从,人家才是心悦而诚服。比如有七十多个弟子诚心诚意归服孔子。孟子虽未明确界定“德”这一概念,但他所说的“德”包含“善”和“仁”,应该还包含“智”。孟子认为君主应施行仁政,取得民心,从而可以称王天下。孟子与公孙丑有一段对话: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50]孟子认为梁惠王很不仁爱,他为了扩张土地,不惜让自己的人民粉身碎骨上战场,打了败仗,又准备再战,因此驱使自己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将老百姓所不喜爱的推及到他个人所喜爱的上面。这无论如何也不能“服人”,更不会赢得百姓爱戴,如此则国将不国,百姓将会择贤君而趋之。所以孟子又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徧(biàn,同‘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徧爱人,急亲贤也。”[51]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总是以当前的急务为先,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和亲近贤者为要务。尧和舜知晓万物但不能遍及万物,因为他们总是急于当前的重要事务;尧和舜的仁爱不能遍及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总是急于亲近贤者。说明尧舜有仁有爱有智,仁爱百姓,以德行天下。故孟子强调:“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2]要求贤德之人对于万物,爱惜却不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对于万民,能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却不亲近(不仅仅亲爱自己的亲友)。亲爱亲人进而与百姓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与百姓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进而爱惜万物。

孟子“以德服人”的德性控制法,被现代德性管理理论所发扬。现代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必须有“德”,其“德”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素养有学识;二是具有仁爱之心;三是尊法律守信用;四是精于管理。一个没有学识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可能“服人”,一个没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人不可能“服人”,不懂法不守法不讲信用之人不可能“服人”,不善经营不懂管理的人不可能“服人”。换言之,现代管理者需具有“优秀品质”,才可立于其位,方能“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认为管理者要“以德服人”,不应“以力服人”,在管理中提倡多用诚服的方法,反对用压制惩罚的手段。孟子不仅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又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还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里言及两种不同的领导方法或曰管理模式:一种是“以力服人”,即凭借手中的权力,靠规章制度惩罚等手段,对被管理者实行压服;另一种是“以德服人”,即靠领导者的道德力量,人格魅力,通过说服疏导,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感情交流与思想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现诚服。前者属于西方古典管理模式,后者是孟子早就提出、现代东、西方才兴起的情感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企业内部和谐等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现代许多著名企业家都承认德行感化是实现企业内部和谐,使职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美国管理学家米契尔·拉伯福在《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中提出的管理原则之一是:“你要得到别人的忠诚和认同,必须先给他人忠诚和认同。”“爱你的职工吧,他们也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53]所有这些理念同孟子“以德服人”管理理念可谓不谋而合。换言之,现代德性管理理论闪烁着亚圣智慧,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以德服人”思想,丰富其内涵,更能顺应时代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