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

关于“天”的概念,中国古代圣贤多有阐释。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6]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孔子又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孔子又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荀子》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8]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何为“天”?学界一般认为:“天”就是世界万物,或自然规律。

img

“天人合一”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出现较早,《周易》就有“会天道、人道”的思想,认为“天”、“人”之间的关系实为相通的、内在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明确圣人与天地化合而成道德。孟子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9]孟子说:上天想把天下给贤人,就会给贤人;上天想把天下给儿子,就会给儿子。……舜、禹、益之间,相去久远,他们的儿子贤明或不贤明,都是天意,不是人的力量所能为的。没有人叫他们这样做,而竟然这样做了,都是天意。孟子又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0]孟子又说:人如果能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存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就可以侍奉天了。孟子还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11]孟子还说:上天不说话,是用行为和事实来示意而已。尧派舜主持祭祀仪式,一切神灵都来享用,这是上天接受了;派舜主持政事,而政事治理井井有条,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这就是民众接受了。是上天把天下交给舜,是人民把天下交给舜,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这不是单凭人力就能做到的,这有上天的力量。凡事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却自然办到了的,都是天意。由此可知,“天人合一”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或者说人是天地之一部分。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这与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似乎是一致的。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强调天是人力之外的决定力量,人只要能尽心养性,以天作为心的终极根据,不仅可以“知天”,还可以遵“天”,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孟子“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天意与人事能交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概念。董仲舒明显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者说孟子“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那么董仲舒为什么要申发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呢?他仅仅出于推崇孟子吗?不是,主要是为他的“君权神授”立论寻找圣学依据。董仲舒不仅提出“天人感应”思想,还提出“君权神授”概念。天人感应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君应天,以天应人。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是由上天授予的,但是这个权力不能让君主为所欲为,也要顺应天命,并且天命与人民的意愿相通,天命通过人们的意愿表达出来。秦行暴政,忤逆天意,天意让人民起来反对秦朝,而刘邦顺应民意,推翻了秦,建立了汉,顺应天命成了皇帝。董仲舒为了维护皇权的绝对性,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故提出“君权神授”理论,目的是从理论上解决汉代替秦的合法性问题。董仲舒“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封建王朝更替的合法性问题,也契合了孟子“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的“天人合一”思想。

img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几乎是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对“天”有敬畏之心、反观之心,人与天相生相应,故人与天有对照之心、合一之心。那么效法自然,就是天道;效法天道,就是人道;天之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之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则;人道对应了天道,就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之大道。